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 > 伯牙绝弦 > 伯牙绝弦教案模板

这个周二下午,听了公开课《伯牙绝弦》。一边听着一边想着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回到家中又查看了闫学老师、钱峰老师的设计,思索中略得一二。

(一)听课实录

听课过程中,有些地方听得不是很清楚,只能勉强做个记录,对课堂结构的划分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听到一些有所感的地方,我也做了旁批。

一、课前交流,引入

1、师生谈友情。

2、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文本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开始,是对课堂情绪的铺垫。课题中“弦”的读音强调及时。不过我觉得“绝”字更能体现文本展示的价值观,此时不妨问问学生“绝”的意思,待到教学尾声时再问,学生的理解如能从简单的摔琴到不再鼓琴再达到深层的对友情的眷念、对理解的呼唤,岂不更有味道?)

二、读通文本,进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强调文言文要读出节奏,ppt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名读。

(读好文言文,必要读出停顿。教师的提示及时。)

3、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

(在学生读的不够好时,及时地听录音或自己范读,在学生最需要的时间给予最及时的帮助。课堂上,学生的读还是有些问题:①一味按ppt上的节奏读,缺少轻重变化。②学生读“哉”接近四声。于此,教师的指导不够。)

4、学生齐读。

(总观朗读部分,教者对读是非常重视的。学生的学习有了读的准备,相信后面的教学会很轻松。)

三、理解人物,深入

1、初知人物。

⑴文章中写了那几个人物?(板书)齐读第一句。

⑵从第一句中看出个人有什么特点?从哪一个字看出来?

“善”是什么意思?“鼓”是什么意思?

⑶再次齐读,读出人物的特点。

(此处教学干净利落。)

2、理解人物。

圈点勾画: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ppt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汇报。

(读书有方法,及时的渗透读书方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百利。但方法尽量让学生自觉应用,若只是每次公开课秀一下,就丢去了方法的意义。)

⑴读第一句,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 生:志;若

(伯牙琴声流淌即心中所想,一个“志”字写出了伯牙的琴艺高绝。课本注释中解释“志在高山”为“心里想到高山”是很浅显的,“志”还衬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怀。“若”字从钟子期出,恰能说明子期善听,而非伯牙善鼓。)

⑵钟子期的话中,那个字说明他善听?甚至是标点符号。 生:善

“哉”的意思。看注释是学习的好方法。语气词表示语气非常强烈。

(教师随时随地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养成,值得学习。古汉语中语气词有很多,如陈述语气词“也”“矣”;疑问语气词“乎”“欤”“邪”;感叹语气词“夫”“哉”等等。“语气词表示语气非常强烈”的表述不明确。)

“善哉”就是太好了!钟子期是怎样感叹的? 生读。

这一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为什么一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呢?教师自答:使语气更加强烈。

(这个问题太难了,这里涉及到古汉语的语句特征、构句方式。教师自答有问题。如果换句问话“钟子期把两个感叹词都送给了伯牙,他的心情怎样?他的语气怎样?”然后指导读。再问学生“伯牙的琴声在钟子期心中竟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这更说明钟子期听。”)

我们学过哪些写泰山的词语?文章中却只用了一个词“峨峨”,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

(此处似乎读的不够。)

⑶读第二句,谈理解。学生自读,汇报。

(由前面的扶到这里的放,教师修好了台阶,学生的阅读水到渠成。)

⑷古人作文时,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伯牙借琴声在表达什么呢?伯牙琴艺高超,他还会表达什么?ppt出示:清风明月图。请学生说几个abcc式词语。ppt展示词语。

学生仿写: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

(语文教学的根要落在语言文字上,教学始终紧扣文字展开,又在仿写中积累词语、了解句式、提升兴趣。个人觉得在“理解人物”的教学中,过于强调了文本的逻辑行而一句一句教学,使得人物的相互沟通、相互印证、相互欣赏没了着落。建议教学整体把握文本的二三两句,放手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3、深入人物。

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这些话正说明了什么?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

“念”是什么意思?上文中哪个字和它的意思一样? 生:志

学习中就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

⑵钟子期仅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板书:知音)

(学生似乎还没有走进文本,情感游离在外。如果有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打底,不知是否会好些?)

四、文曲交融,余思

1、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在一次偶然中相遇,ppt出示阅读材料。

在伯牙的生活中并不缺少赞美,但别人听不懂他的琴声,伯牙的内心会怎样?他在呼唤什么?

2、你就是伯牙,你有什么话要对子期说,写一写。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学生汇报。

3、伯牙再访子期,只看见了子期的坟墓,伯牙在知音的墓前鼓琴。低沉哀怨的《流水》响起,约一分钟后,琴声戛然而止,传来摔琴的声音。

伯牙破的仅仅是琴吗?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4、齐读最后一句。

(当音乐响起,报告厅里有一种别样的氛围。学生忽然间离文中人物近了,听课老师们也在静静回味。教学音乐的运用妙在自然、妥帖。)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子期 必得 知己

(二)自说自话

对于《伯牙绝弦》的文本一直都不很熟悉,听课时一边听一边胡思乱想。在中国和友情的故事里,“伯牙绝弦”堪称绝唱。这个友情悲剧恰好对应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伯牙绝弦》中的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充满了“知音”的浪漫,然人鬼殊途时,俞伯牙摔琴时的心灰意冷才真正道出了“知音”的永恒价值。

人,总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完全的了解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伯牙绝弦》更像是一则寻求理解、挑战孤独的寓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开篇第一句介绍了两个不相干的人,相干是后面的事。“善”写出了他们的音乐才华,也暗示了彼此的内心孤独,如同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 善鼓者期待着善听者,善听者期待着善鼓者。两个人要么永不相遇,一相遇必定灵光乍现、天乐齐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很多现代的故事版本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充满曲折,据说上文是俞伯牙在乐理上考考钟子期。这一段写伯牙,重在心理,写子期,重在语言。一个“志”字,写出伯牙心中所想,写出了伯牙的琴艺高绝,还衬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怀。面对一个有着大志向、大胸襟、大情怀的俞伯牙的钟子期,真诚地赞美并把飘逸的琴声绘成气势宏大的图画,也足见子期的胸怀志向。这两句话里每句都写到两个人,两个人的行为又互相唱和、互为印证,写活了前文中的“善”字。从开头的陌生到这里的相遇进而欣赏,两个音乐天才必将奏出最美妙的琴声。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句话是对上句的补充说明,全称肯定句式的运用突出了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理解。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再加工文本是早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句中的“必”字就是写作者及故事传播者对“知音”的态度。《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那么这个“必”字是不是正说明现实中知音难求呢?

读到这里时,有些困惑。“知音”的基础应是相互间的理解。看前文似乎只能看出钟子期理解、体会了伯牙,而看不出俞伯牙是否了解子期啊。教学中可以在此补白,补出伯牙的心理状态。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偶然相遇到相互欣赏再至互为知音,千古的美谈因子期的死而走进沉痛之中。伯牙失去唯一的知音,他无边孤寂,他选择了“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个旷世选择更流露了他对友情的怀念与忠贞。好多教学设计上都有一问:“伯牙破的仅仅是琴吗?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如果教学仅止于此,这是浅易的。我再补一问:“伯牙留下了什么?”他留下了记忆、孤独……当在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发出深深感叹时,引领学生去珍惜友情、去寻找知音。稍再深挖一点,可以问问孩子“伯牙孤独吗?”当然,这个问题可以随便回答。最后说句废话------“知音”是人为摆脱永恒孤独的挑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