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专题 :问题情景和教学铺垫的有效设置。
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认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在品词炼句中,体会科学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和手段: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板书归纳法、
散读、默读、质疑等方法。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运用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二、感知文本。
老师吹肥皂泡、竖不到翁。
激趣导入: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我们是否留意过?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蕴藏着伟大、鲜为人知科学发现。有时老师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我们与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失之交?我们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叶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学探访,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答案。
1、朗读录音:
要求: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
2、板书:
洗澡水的漩涡 漩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穿插关于18小节表述不当的质疑)
学生交流。
1、学生认真倾听。
2、交流明确。
三、研读文本。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提出话题:三个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现象、三个生活中的问号让三位科学家开启了科学的大门,揭示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学真理。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
2、老师明确讨论要求、巡视指导。
3、适时追问引导:
a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b 善于思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c 齐读15、16小节,你觉得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呢?
4、归纳小结:科学并不神秘,科学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板书),不断探究,不断思考,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个”(板书)问号“之后”(板书),才能把“?”拉直变成“!”(板书)也就是找到真理。
1、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发明史上,类似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2、读完了课文,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感人故事,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3、:难道我们的收获仅此而已吗?大家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一回勇敢的实践者的愿望呢?
4、小结: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气”。愿今天的课能送给大家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巧手,赶快抓住你身边、脚边、手边的每一样事物。“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你也会从平凡走向伟大。
1、学生研读文章(圈划批注)。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集体朗读、个别朗读。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
3、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教学设计说明:
《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一篇。同是生活中的科学,本篇文章的写法与前面几篇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论述了“真理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因为考虑到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涉及议论文,所以我的目标定位不能从议论文的特点、论据的作用、论证的方法等方面作分析,而是仍然从单元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他们学会质疑、发问,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在过程方法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适时地引导、追问,同时通过学生的朗读、圈划、批注、质疑、小组讨论、集体的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