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大家猜两个字谜:
一字十个口,很早很早就有。
上边有口没盖,下面有口没堵头,左右有口没挡头,中间有口没有头。
2、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古井”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3、作者远离故乡多年,对家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忘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听课文录音,通读全文,划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3、练习的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古井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很多人到古井边来取水了。看,有提着空桶往这边来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子,水桶也跟着一摆一摆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发生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有担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的,扁担一颤一颤的,发出吱悠吱悠的响声。听,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啊。太阳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断,再看看路面,由于总有人从这儿挑水路过,免不了会洒出一点儿,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3)把你想象中的人们到古共取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可取名为《古井取水图》。(课下完成)
(4)人们到古井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古井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5)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
(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古井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古井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古井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三、懂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1.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借赞美古井来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
2.古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请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生字记忆情况。
(教师强调“旬”与“句”、“冶”与“治”、“绎”与“泽”的字形要加以区分。)
3.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探究活动
有同学说:“帮老人挑水后,应该要报酬。否则划不来。”这个说法,你同意吗?写出你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提供生命的泉水(哺)
5、古井无私奉献
陶冶人的品格(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