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小松树和大松树》备课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 小松树和大松树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 duo ne hui da bo hai ye tuo

松 多 呢 回 答 伯 还 爷 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四、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朗读课文。

评析:

理解课文时,“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从小松树的话一个“喂”,一个“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当时骄傲的样子,并试着来表演,通过朗读和想象学生能体会到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样子。再从第三小节中的“摸、孩子、高多了、托起来”等词语体会风伯伯的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通过表演学生把自己感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深入学习课文为前提,学生能小松树开始的骄傲自满,后来的知错羞愧;风伯伯的宽厚慈爱演出来。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稿

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施教的首要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这里我选准课文的空白点,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奉献思维结果。为读好下文打好语意和情感上的底色。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评析:

为了渗透阅读的方法和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在此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完成朗读积累的任务。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评析: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语言、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诵读积累的任务。

总评:

一、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例中,从情境导入到导读课文,到表演内化、拓展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说、演,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本案例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三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两棵是什么树?(松树)请小朋友们来读一读这个词(出示词语:松树,指出松是个平舌音)松树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所以“松”是木字旁,右边是个“公”,合起来就是松。(学生书空)

2、你们见过松树吗?(出示松树图)松树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绿的,所以人们也叫它“青松”。

3、你们看这两棵松树,一棵长得又高又大,所以我们叫他大松树。(出示“大松树”读一读)还有一棵长得比较矮小,我们叫它小松树。(出示“小松树”读一读)

指导朗读,读出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区别。

4、这两棵松树从大山里跑出来了(简笔画描绘大山),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请你们读一读这句句子,我请读的好的小朋友把大松树和小松树送回家。(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贴图。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小松树和大松树》。你们想知道大松树和小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你到底喜欢大松树还是小松树呢?

就让我们翻开书本一起读一读吧。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之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请小朋友们把课文标好自然段。

2、自由读,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喂你呢回答风伯伯孩子爷爷托起来惭愧摸着低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再读,把难记的字多读几遍。

(4)开火车读。

(5)去掉拼音读。

(为了提高学生读生字的兴趣,我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如自由读,开火车读,变换词语的顺序读,并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4、小朋友们都能把生字词读准了,下面我们就要来读一读课文了。(指名分段读课文)

5、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小松树还是大松树,为什么?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看来小朋友都不喜欢小松树,认为他太骄傲了,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松树很骄傲的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他的骄傲?

生答,相机指导朗读。(强调“喂”,“多高哇”“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通过朗读体会小松树的傲慢。)

(1)指名有感情读。

(2)男女生分读。

(3)加动作表演读。(让学生思考人傲慢时会是什么表情和动作)

(4)齐读。

(理解课文时,“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从小松树的话一个“喂”,一个“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当时骄傲的样子,并试着来表演,通过朗读和想象学生能体会到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样子。)

2、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是什么反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我们看一看大松树的表情。(大松树没有生气,笑眯眯的。)

你觉得大松树怎么样?

3、如果你是大松树,你心理会想些什么?

4、让我们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5、小松树那么傲慢,他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松、多、回

2、齐读

3、给生字找朋友

4、指名做小老师,并说说注意点

5、师范写

6、描红,师巡视

评析: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施教的首要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