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倒叙”的写作顺序
3、学习文章2-6小节,能通过语言等细节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4、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学习作者在突出人物特点时采用的写作方法(语言、侧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聊“神七”引出钱学森
2008年9月25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震惊了世界!----神七发射,太空行走!
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令国人骄傲!在举国欢庆之余,人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2、揭示课题、齐读(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位老人,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字词,指读正音(裕、袒,注意部首)
2、读课文、理层次
(1)、边读边说段意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留学、回国、贡献)
3、交流初步印象:
通过预习课文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能简单谈谈钱学森爷爷留给你的初步印象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国 才华)
4、小节过渡
同学们,你知道吗?语言,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透过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我们要了解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怎么做?------读一读他说的话!(浏览2-4小节,找出钱学森的话好好读一读)
三、品读人物语言、体会爱国情怀
1、出示两句话,指名读,(正确流利)
2、同学们,要想读懂这两句话,得把他们放置文中,联系上下文、具体的背景来品读,这样你就能读出深刻的体会!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好好读读。
(一)语言片段一
1、第一句话出现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出示第二小节,汇报、朗读)
提示:“冯 卡门、得力、得意、优厚待遇、富裕生活、优越条件” (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祖国!对祖国的爱!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一切!)
2、(同学们,老师也搜集了些资料,想说给你听听)补充介绍:出国背景
23岁的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当他目睹了中国军阀的混战、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残暴的屠杀我们的同胞、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当时的中国,正可谓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看着这样的祖国,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出国留学!
提问:现在你知道他如此坚决地要回国是为了什么吗?(使祖国强大、不受欺凌)
3、再读语言
指名读(钱学森的朴实的语言、赤子之心让人感动,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
引读:“面对美国的那优越的条件,钱学森依然坚决地说--------”
4、介绍写法
同学们,在这里,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1)提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钱学森的爱国的?(语言)是的,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是我们在写作中要学习的。
(2)出示练习:去掉“享受着优厚的……”语句通畅的,但是好不好?(更能感受到钱放弃了很多,突出爱国)这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语言片段二
1、找出相关段落,朗读,你有什么体会?从哪里感受到的?
提示:
(1)、留学生的劝说-----中美实力对比
(2)、字词:“日夜盼望、终于”
------出示练习“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从----走向-----”
(他坚信经过祖国儿女的努力,祖国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
2、出示两句话,配乐读
(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所传递给我们的是他那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3、再读3—4小节,思考:你还从哪里能体会到他的爱国(“佳节、兴奋、埋藏心底”)
———钱学森确实很爱国,更爱新中国!
4、再读课题(这就是钱学森!再读课题,相信你的心情已经不一样了……!)
四、漫漫回国路、浓浓爱国情
过渡:
钱学森怀着对祖国对故乡无限的爱和美好的憧憬,准备回国!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回国之路是异常的坎坷!请你默读5-6小节,看一看怎么了?
1、提示:(1)、美国将领,一个师五千人,五个师两万多人-----钱学森很有才
(2)、回国之路坎坷、回国之心之心坚决
2、出示补充资料(漫漫回国路)
交流,你有何感受?(爱国、佩服……)
3、小结:
此时,坎坷而漫长的回国之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伟大而浓郁的爱国情怀……这就是钱学森!
五、总结
1、再读课题!
此时:你眼中的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拥有拳拳爱国心的中国人!)
2、了解“倒叙”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回顾了钱学森爷爷在外留学、艰难回国的历程,浏览全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小节应放在哪里?(6--7小节之间)
为什么放在开头?(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这是倒叙的手法,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技巧)
3、布置作业
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坎坷,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他做出了哪些贡献呢?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请你课后继续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
六、课堂作业
1、课后描红
2、补充习题
七、板书
19、钱学森
爱国
才华
《钱学森》教学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
本次教学是第一课时,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顾钱学森在外留学不忘祖国、以及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的故事,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由于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课前预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即可认识到人物的爱国情感,有助于课堂教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并把主要目标定位为两点:通过语言等细节体验情感;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感受到本次课堂教学呈现较多问题,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恍然大悟,遗憾之余更有许多收获!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认识”和“体验”的认识和处理,认识,仅仅是知道而已,是一种较为肤浅的认知水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即可自己掌握;体验,字典的意思是“经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经历了实践洗礼,人物形象更容易驻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认知显然要深刻许多。体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是啊,六年级的学生了,经过阅读措辞直白的课文,他已经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学生的认识也仅仅是漂浮于任知的表面而已,并不表明学生已经有了切身体会,并不表明孩子与钱学森有了灵魂的交会,此时的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想法设法引领孩子去体验。
为什么对于钱学森的那两段感人肺腑的语言教学如此失败?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似乎如出一辙,是朗读技巧的体现而非真情实感的流露?原因就在这里啊----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引领孩子去体验,孩子缺少体验,怎么产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两段文字时在读的基础上,确实也出示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细细咀嚼关键词语联系文本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再多设置一些情景:如“钱学森—— 地对——说……”、如果教师的语言再丰富些煽情些……如果这些“如果”都是真的,带领学生进行深切的体验,也许,在课堂上,我就能够看见学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许我就能听见学生那发自肺腑之言、也许我就能听到那饱含真情的朗读……这节课就不是浅尝辄止的“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的体验、感悟。
同时,这次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语文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美的教学,尤其对于青年教师,在这次遗憾的教学课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于本文的认识和钻研还不够深,对于教法的研究不够透彻,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在遗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获。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