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学与问》教案与综合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学与问 > 学与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⒋指导书写。

二.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㈡检查自学情况

⒈检查生字词

⑴出示:

鸡蛋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⑵开火车读。

注意:缤为后鼻音;瞬为卷舌音

⑶释词: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观察 芳菲 相辅相成 翱翔 大林寺 殿堂 奥秘 好奇 强健 日新月异

⑷再读词语。

⒉检查读书

⑴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

⑵分小组轮读,把课文读通顺。

㈢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⒈自由读课文,思考:第一个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⒉讨论交流。

㈣指导书写。

⒈出示生字。齐读。

⒉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

⒊师边讲解边示范:

⒋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连成一段话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2.指名读,齐读,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3.请自由读课文第一、二两节,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4.再读该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引读第三自然段。

2.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

(生略)

3.同桌互相引读。

4.指名一组试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我们有问题时可以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4.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

2.“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3.齐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2.说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23、学与问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 “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 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 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 归纳出来,分别是: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 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5、学与 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 者的思路。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生于公元1031年,为官多年。他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市)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指南针是我 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沈括对指南针的使用做了多种实验,并且把实验的方法记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指南针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在 实验中,他还发现了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是略微偏东,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磁偏角。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的记录,比欧洲哥伦布的发现早了 400多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很多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事迹,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录。毕升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他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制版迅速,又节省人力物力,是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毕升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像这样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发明 家,要不是沈括把他的光辉业绩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下来,我们就会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沈括

有一年,沈括到河北去,经过太行山,看到山崖中夹有一层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他十分诧异,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太行山东面的陆地,就是海水夹带泥沙沉积形 成的。沈括关于水侵蚀冲积作用的论述,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西方学者早700年。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的液 体烧饭点灯了,这也要归功于沈括。他曾在陕北一带,发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又动员老百姓使用。他给这种 黑色的液体起了个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今天。他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还认为我国“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些论述,如今都已被 证实。沈括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留下的《梦溪笔谈》一书,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常为各门 学科的专家所引用。这部书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杰出的著作。

沈括的四种方法

钢片指南鱼发明不久,人们拿一根钢针,放在磁铁上磨,使钢针变成磁针。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式的指南针了。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大科学家,名 叫沈括。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多杰出的贡献。他写了一部《梦溪笔谈》,书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四种试验:第一种是水浮法——把指南针放在有 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针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沈括没有说明。北宋晚期,有个寇宗爽,编了一部《本草衍义》,书中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 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沈括的水浮法,可能也是这样的。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一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手指甲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 能旋转自如。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的边上。 第四种是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地方。根据试验,沈括认为这四种方法,要算缕悬法最好。因为用指甲旋定法和 碗唇旋定法,磁针很容易滑落,用水浮法,水也动荡不定,缕悬法却没有这些缺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四种方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最 早记录。这四种方法,有的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现在磁变仪、磁力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就是用缕悬法。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 为基本装置。 沈括在九百多年前就提出这四种方法,真不愧是一位注重实际的科学家。沈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在《梦溪笔谈》中讲到,磁针虽然朝着南方,但是指的不是正 南,而略微有些偏东。这一现象,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磁偏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和南极、北极稍许有一些偏差的缘故。所以磁 针的南北线和地球的子午线是不一致的。这在科学上叫做“磁偏角”,又称为“磁差”或“偏差”。磁偏角的数值,在全球各地是不相同的。在西方,直到公元一四 九二年哥仑布横渡大西洋时候,方才发现磁偏角,比我国迟了四百多年。

哥白尼日心说的证实

哥白尼(公元一四七三——一五四三年)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四十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认为

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环绕太阳公转。

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六0四年,他在一次讲演中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过是围绕太阳转的一点微尘。他时刻不忘哥白尼的理论,希望能用实践将它证实。

一六0八年六月的一天,伽利略听说,一个荷兰人把一片凸镜和一片凹镜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玩具,可把看见的东西放大。

这一夜,伽利略坐在桌子前,蜡烛点了一支又一支,他反复思考着,琢磨着,为什么两个这样的镜片放在一起,就能起放大作用呢?……

天亮了,伽利略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他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一个小望远镜做成了。拿起来一看,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 大三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没有一条船。当他拿起了望远镜再看时,一条船正从 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八倍。

伽利略不断地改进着,不断地制造着,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三十二倍。

勇敢坚强的科学战士

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时,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作为他们统治的精神支柱。他们宣扬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为人而制造的,人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上帝的安排,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任何人也不许有半点怀 疑,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意志。这荒谬的神学,紧紧地束缚着自然科学。谁要背离了它,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严厉的处罚。

哥白尼向“地球中心说”宣战,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基础,便遭到了血腥的镇压。他的支持者和宣传者也都受到残酷的迫害。

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就是因为积极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被罗马教会在监狱里关了七年。布鲁诺没有屈服,教会就把他活活烧死在罗马的广场上。当时,伽利略就站在广场上,目睹了这一惨状。

这些,没有吓倒伽利略。他钦佩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他继续反对教会,反对经院哲学,反对反动势力,勇敢地探索着科学的真理。

哥白尼

一五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波兰弗洛恩城堡大教堂的箭楼里,躺着一个临近死亡的老年牧师。

微弱的烛光,照在他苍白的脸上。由于屡次患出血与中风,他已经陷入半身不遂的状况。多日以前他就失掉了记忆和思考的能力。他的生命就象那摇曳的蜡烛,眼看就要熄灭了。然而,他还没有马上死去,他似乎卧在床上等候什么,暂时还不能瞑目。

他在等候什么呢?他在等候一部巨著的问世。这是他冒着危险,用一生的心血所灌溉出来的成果,他怎能不等候呢?这一天他的大作《天体运行论》终于印好了。书 送到他的面前,他用那枯干的手摸着这部心爱的书,激动得热泪流到腮边。然而,不到一个小时,他便停止了呼吸。

这位老人,就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

“神童”的传说

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尼古拉.哥白尼降生在波兰托伦城圣阿娜巷的一个商人家庭里。

哥白尼的父亲本是克拉科夫的商人,后来迁居托伦。由于经商致富,被委任为托伦市市长。哥白尼的母亲巴巴娜是该城一位富商的女儿。哥白尼的一个姊姊,长大以后也嫁给了克拉科夫的一位商人。

托伦是座商业气氛十分活跃的市镇。它位于西欧、波兰和匈牙利之间,是一个很繁荣的贸易中心,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商船,从维斯杜拉河上经过该城。童年时代的哥 白尼,常常站在维斯杜拉河畔上观看着河中航行的白帆。这种环境,对童年的哥白尼无疑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每当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时候,哥白尼的父亲为调剂 其忙碌的生活,常去乡下葡萄园休假。除了带自己的家属之外,还召请城里的各界名人。这些通晓文艺、音乐的社会人士,在哥白尼家里,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他 们讲述的许许多多有趣故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在哥白尼的头脑里留有深刻的印象,在哥白尼的心灵里埋下了知识的种子。

十岁那年,哥白尼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的家庭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被送到舅父路卡斯.瓦兹洛德那里去抚养。他舅父当时是弗洛恩堡大教堂的牧师。舅父 为了把外甥培养成人,便把他送到自己主办的圣约翰学校和弗洛克拉维克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在教会中学学习期间,接触了一位会做日规的教师。哥白尼出于酷爱 天文学的心理,立即对这种新奇的按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哥白尼的主动要求下,这位老师帮他制造了一具日规仪器,装置在弗洛克拉维克大 教堂面前的墙壁上。这就是哥白尼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天文学家之后,称他为 “神童”的一段传说。

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0、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讨论摘要:

张秀春:

教学此课时,可以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 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 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刘玉春:

建议教学时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王燕红: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老师可以采取了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赵中萍: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样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这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

冯玉红:

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

蒋维珍: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崔冉:

这课浅显易懂,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内容的感悟,二.文本结构的意会,三.语言的揣摩.我想从文本的内容到形式到结体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课上以学生分板块的形式汇报交流为主.学生学得很轻松的.

陈咏梅:

教 学时建议简介故事大致内容:说古时候有个人很有学问,当朝宰相为了褒奖他的学识就送了一个大匾,并亲笔在上面书了“学问”二字。他死后,两个儿子那分家, 最终把这块大匾一分为二,一人拿“学”,一人拿“问”。于是兄弟二人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但最终都没求到真知。一天弟弟扛着“问”遇到了一位智 者,于是就请教这位智者。智者听他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微微一笑,对他说了一番话,让他的弟弟恍然大悟。

陈宽行:

教学时可以拓展了解沈括:他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 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采 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然 有序。

其实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创造力。对孩子的表 达,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的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否则,孩子创造的幼苗,表达的欲望就会很容易被扼杀。我们每一 位老师都应该当好一个倾听者,多一点耐心,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把话说完,重视他们的积极性。那样,每一个孩子都会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体会到被尊重的 价值,体会到努力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教 学《学与问》第二课时时,我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我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都感受到 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 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了检验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 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 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 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 己所知道的名从故事来说服我。不自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 得。

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 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 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在 教学时,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 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 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 知“学”的青年呢!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 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从故事来说服我。不自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得。今后在教学中,我还要多用这样的方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