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 《地震中的父与子》 | |||
2.课型 | 精读课 | 3.辅助工具 | 多媒体课件 | |
4.教学内容 | (1)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爱的故事 (4)课堂练习设计。 想象、朗读训练。 | |||
5.学情分析 |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情感性很强,极其震撼人心,尤其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去学这篇课文,学生会更容易去理解,去感悟。文章中看似平实却感人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有所悟,一定要引领学生潜心品文,去感悟人物的坚定信念,感受人物的饱满形象。 | |||
6.教学方法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 (二)学生学法 朗读、讨论、交流、评价。 | |||
7.教学目标 | (1)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本学段课程目标: 本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 |||
8.教与学 | 教师的教学过程 | 学生的学习过程 | ||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演示:惊心动魄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的情景) 3、师出示课题 二、深入情境,品读悟情 ﹙一﹚品读课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师(板书:了不起 父—子)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我们先体会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请默读课文的第2段——第12段,划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语句。 3、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 让生自由读读3自然段,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来呢? 4、师:划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让学生一起来读读。 5、师让学生继续交流第五自然段,交流在这两句话当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 6、师让学生继续交流第12自然段。 师指名读,指导朗读 7、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8、师: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哪句话的写法更好,为什么? 9、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在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10、师:(引读)“儿子在等着我”。再读,读出父亲的坚定。 11、师:还能从这两句话中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吗? (课件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12、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同学们,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段普普通通的话啊!这是饱含父爱的一首诗啊!课件出示 师配乐读,让学生想象后说一说,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13、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课件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是父亲对儿子许下的爱的诺言啊!(板书:爱) 师生引读这句话 14、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但是,同学们,假如大爆炸真的发生了,或者说阿曼达的父亲救出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你们还觉得他了不起吗? ﹙二﹚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的第13——第2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师:在这漫长而又危险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 (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3、让学生分角色配乐朗读第12——第23段) 4、师:阿曼达是那么的信任他的父亲,是那么的无私、勇敢,是什么力量让阿曼达在死神面前那么勇敢?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过几次?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件出示:汶川地震图片。教师动情讲述地震中一个个爱的故事 3、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爱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作业 师: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将会带我们继续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 一、1、生回答。 2、学生观看 3、学生齐读课题。 二、(一) 1、学生读课文后回答 2 、学生默读思考、划相关语句。 3、学生回答,自读第三段,思考。 4、生齐读 5、学生评论交流第五自然段 6、学生交流第12自然段,生在师的指导下朗读 7、学生思考。回答。 8、生自读,比较 9、生思考,交流 10、学生齐读 11、学生讨论交流 12、听教师范读后,说说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13、生朗读 14、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13——第24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学生分角色配乐朗读第12——第23段) 4、学生交流后感情朗读。 三、1、学生回答。 2、学生看课件,听教师讲述 3、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爱的故事 | |||
9.反馈 |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情感性很强,极其震撼人心,尤其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去学这篇课文,学生会更容易去理解,去感悟。文章中看似平实却感人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有所悟,我选择了“突出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围绕一条主线”的教学策略,精心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引领学生潜心品文,去感悟人物的坚定信念,感受人物的饱满形象。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以疑促读,直扑重点。 本课教学结构简单朴实,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词“了不起”;两个重点: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简洁明了,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上课伊始,我针对结尾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和“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找到这两个重点后,就可以以点带面,带动全篇的阅读。本节课紧紧围绕这两个重点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这两个重点的突破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而教学目标的单纯明确,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以疑问促阅读,删繁就简,直扑重点,简化了教学环节。 二、注意挖掘资源,填补课文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抓住父亲外貌描写的句段,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教师提出“父亲挖出的是儿子的尸体或大爆炸真的发生”这样的假设,引导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一个信念坚定、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三、让情感在朗读中深化。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所以我认为要想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强调朗读训练,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法来调动学生情感。 1.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上课伊始,我先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语言描述,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直观化,动态化,为解读文本,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做好了铺垫。 2.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是全文最可挖掘的句段。如何让学生在看似平实的语言文字中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感悟到父亲决不放弃的信念呢?在指导朗读这段话时,我通过配乐范读、诗化品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读,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 3.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推进法,在感情愈来愈强,气势愈来愈大的氛围中用多种方式的读强化感受,促使学生将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四、在综合训练中促进人文积淀。 在理解了课文,学生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已经深刻体会到父与子的了不起后,我抓住这时机进行语言综合训练。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想体现这一理念。地震,这是2008年我们最为关注的大事之一,汶川地震成为了我落实人文教育的最好的切入点。如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我认为让学生在关注汶川地震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是最好的途径。在重难点突破后,我先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系列图片,并动情地讲述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爱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听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学生在动情的讲述中,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人文熏陶,达到了“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 薛瑞萍老师曾说过:“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多么自信大气的话语!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绝望痛苦与激动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坚强勇敢,决不放弃,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与信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同样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我和孩子们都从解读文本中有所悟,有所得,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收获。“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句话将永远鼓励我认认真真教语文,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像薛老师那样——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 |||
10.板书设计 |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爱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