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1、农历五月初五,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个传统节日吗?(板书:五月)
(端午)也叫端阳(板书:端阳)
我们这边的端午节是怎么过得呢?请你说一说(学生回答)看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真不少。
大家喜欢这个节日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的心情读读课题(五月端阳)
2、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把课本翻到130页,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找一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用“每到端午节……谁干什么”或“谁每当端午节……干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读)
3、从刚才的自读中,你了解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呢?引导学生用上述句式回答(请学生板书)
课后133页上第3题的表格能填写吗?(学生填写表格)
4、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么多东西,真了不起。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这么多活动都和汉语拼音的一个音节有关系xiang(板书)只要给这个音节加上声调,就可以把每项活动的特点说出来,谁能试试?
a包粽子 “香”
是一种怎样的香?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吗(清香)是(竹叶和糯米混在一起的清香)能把文中描写粽子诱人香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吗?
“粽子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屋里就充满了糯米和竹叶的清香(课件出示)(随机教学生词“糯米”)
师:你喜欢吃什么粽子?(有喜欢吃粽子的同学吗)
生:略
师:可这是粽子还没有熟,你在一旁等啊等啊,终于粽子的香味飘出来了,粽子快熟了,你会怎么说?
生:略
师:你的口水快流出来了吧!谁能把这句话读得让别人的口水流出来呢?
生读,指读,接下来我们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b菖蒲、艾草 香
请学生范写“菖蒲”、“艾草”,全班书写
看见过菖蒲、艾草吗(出示图片,讲解)
师:这又是什么香呢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吗?
生:幽香
师:课文中哪句话写了这次活动,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谁能把淡淡的幽香通过你的朗读沁入每个人的心脾呢?
指读,齐读
c缝香袋 香
见过香袋吗?(出示图片,讲解,随机介绍“流苏”)
这香袋除了香,还有别的特点吗?
形状式样多 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呢?
“香袋的式样很多……”
指读(随机教学生词“菱角”、“辣椒”)
师: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香袋的形状多样的特点。先自己好好读读,看看谁能把香袋的式样多读出来(自由读)
指读
师:建议把“多”拖长一些,范读(该生再读)
齐读
d赛龙舟 响
生:赛龙舟,是响。因为锣鼓喧阗,热闹很响
师:我们看屏幕上这段话,谁能把这种热闹的气氛读出来
指生读,齐读
师:现场真的有那么热闹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乐山龙舟会)看后有什么感觉?热闹吗?看了这个场景,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
生齐读
e老人讲故事 想
“每缝端午想屈原”指生读屈原的故事(重点教学生词“削职”、“占领”)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端午那么多的风俗。五月端阳人们插艾草菖蒲,包粽子,缝香袋,大街小巷弥漫着阵阵香味,小伙子们热情似火,摇橹竞技,老人们娓娓动听地讲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这一切使端午有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月端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五月端阳》第一课时。教案已经上传。本课教学的亮点是以一个汉语拼音音节xiang引领全文朗读,并体会几个风俗的特点。菖蒲、艾草的幽“香”、粽子的清“香”、赛龙舟的热闹——“响”、香袋的“香”、“忆”屈原——“想”。
这一设计应该说比较有创意,但是操作起来生成自然是比较多的。因此对于教师把握生成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反思今天的这堂课,对于把握课堂生成还不够老道。
有学生提出“粽子”的部分是“享”,“享受”的“享”。这本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创意。我也充分肯定了她的意见。但是不足的是没有抓牢这个生成,顺势引领朗读。而是直到第二个学生的回答符合了我的预设,才顺利开展教学。
其实抓“享受”入手,不是也很好吗?闻着“清香”,品着美味不就是享受吗?
看来,日后对生成的把握还须不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