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到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含的意思。
本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第一则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词语。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让学生自己阅读这则成语故事,想想:自己读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2、学完之后,请学生交流收获。相机讨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交流、朗读:
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思考:
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3、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具体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象地感知寓意。
2、交流其他的一些成语故事,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难点:扣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内涵,会用典型的事例来加以诠释。
对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的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默写词语:
腾空 墙角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二、再谈成语故事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指名交流,点评。
三、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杯弓蛇影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书设计:
戳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 ---------- 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画龙点睛:奇怪——不信——佩服
[课前思考15]
早在三天前我就让学生预习《成语故事》,今天我一说明天要学习了,孩子们都兴奋地叫起来:“哦,太好了!”咦?怎么兴趣那么浓厚?一问,原来他们可喜欢表演了,纷纷表示学习了故事后就可以排演课本剧。看来,这些小家伙一定都羡慕班上那两位表演课本剧的同学,也想过过瘾了!
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要让学生反复读故事,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每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把故事读通读顺读流利。引导学生精读《自相矛盾》,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中,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学习,适当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学第三则故事。接着,告诉学生要准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说说应该注意些什么,进行小结:一要熟知课文主要内容;二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学生自选一则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并进行表演,然后在班上表演。
第三课时中,对字词等进行复习,并指导造句,背诵《画龙点睛》,说说三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开个成语故事会。(按照蔡老师的设计来进行。)
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课前思考:
本课需要积累的东西很多,所以一定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去读成语,寓言,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悟,能在生活中运用它们,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出语言的强大工具性作用吧。
过对这三则故事的阅读,我觉得应抓住每则故事的特点来定学习内容。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
《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说说这时的游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重点是抓住语言、神情。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怎么区别
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特点和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故事包容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课前思考:
成语故事中有三个寓言故事,编者的侧重点在第三个故事《画龙点睛》。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睛”和“点睛”。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比较点睛前后龙的不同形态,扣住文中的词语引导体会,点睛前的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不能游动;点睛后的龙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中腾空飞去,从而可体会到其点睛之笔的神奇。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和讨论,领悟故事的寓意。最后,学生熟读并背诵这则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13]
《成语故事三则》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好理解。通过对这三则故事的阅读,我觉得应抓住每则故事的特点来定学习内容。《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在汇报交流时,学生表现超出了你的想象。在表演《自相矛盾》的时候,楚国人夸张的语气,学生都能演出来。特别是有的小组,在表演时用米尺作矛,用小黑板作盾,表演得活灵活现,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学生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学后认真朗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滥竽充数”的两个不同意思来说说生活中的故事,学生讲了很多故事,进一步理解了故事的涵义。
《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三个故事就是这样结束的,虽然我的这种教学缺少理论的支撑,但我想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朗读能力都得到锻炼了,课文内容学生也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也懂了。
本课的教学只安排了两课时,可惜课堂上来不及举行小小成语故事会了,我让学生搜集“来自语言故事、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的成语”并精心准备一个故事,在第三课时中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三则》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 “滥竽充数”的结果,如“喷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这样一来,本课的训练点就找到了。抓住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首先朗读方面,对于这样短小直白的文章,五年级学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么第一个学习起点就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其次,虽然课前学生都能说出三个成语的意思,但这样的知识来源,要么源于前一天晚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要么源于过去在生活中获得的一知半解的认识,并未在他们的心灵里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感悟。因此,第二个学习起点应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走近文本,与人物对话,从而获得一次心灵的体验。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紧紧抓住文中的两个动词 “混”和“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认识,使成语蕴含的意义迎刃而解,昭然若揭。这样的习得比仅从词典或生活中得到的一知半解来得更深刻,也更丰富。
但在学生中的作业中发现用滥竽充数的两种意思造句,做得并不尽人意,说明课上的讲解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缺乏用这个成语的经验。
教学反思:
三则短小的成语故事,学生读来觉得很有情趣,很受启发。回顾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这样的发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
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表扬或讥讽谁?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明白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2、三则成语故事中,主要抓住哪个字来表达深刻道理的?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文字,明白了文中“夸”、“混”、“点”字在三则成语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紧扣上述提到的三个字。让学生进行感悟后的表达,指导读好楚国人的“夸口”,读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样,读好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这样文章的重点凸现了,寓意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