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0月8日(总第 30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激发兴趣,了解成语
1让学生说成语。
2什么样的词语称为成语,
说说自己掌握的成语,
交流,初步了解成语特征。
读三则成语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布置课内自学,
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正音,疏通句子。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分小节读文。
三、再读课文
了解三个成语故事
引导讲述三个故事
什么时候的事?主人翁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根据提示先自己练习,把故事讲具体讲完整。
四、字词学习
巩固字词,正确书写
1,出示生字表中的字。
2,出示第三题词语。
读字词
看清“矛、楚”的字形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写词语。
3、写出三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第二课时
10月9日(总第 31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1、复习字词
巩固字词
1,出示词语
2,填字成词
自相( )( )
画龙( )睛
( )( )充数
张( )结舌
惊叹不( )
读词
口答
二、精读故事
1,《自相矛盾》
2,学习《滥竽充数》
3,学习《画龙点睛》
学习造句
三、布置作业
引导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意思
会用指定词语造句
1,书“戳”
引导读文: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
利用插图认识:矛、盾
2,那个人是怎么推销他的矛盾的?结果又怎么样呢?
4,引导理解意思
5,加深感悟
1,板书“竽”
帮助区别滥的多和劣意思
2,引导质疑并归纳成:谁是滥竽,为什么充数,为什么能充数,充数的结果如何?
3,读文自牾
在学生交流为什么能充数时引导从南郭先生和齐宣王二方面回答。
4.理解意思
1,板题
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2,引导感悟
他是怎样画龙的?
他是怎样点睛的?
游客们的前后反应怎样?
点睛的结果?
出示相关词语
1,——总是——
-----不要---而要—
2,收集成语故事并讲故事,
组词
说说“戳穿”的意思
读文
认识 “ 矛、盾”为兵器,以及它们的作用。
思考:如果矛戳穿盾、戳不穿盾 说明什么。从矛盾两方面说。
感悟:怎么推销矛的:
抓住“夸口”通过表演读好他的话。
同法学习怎么推销盾的,
结果呢,读文,看图感悟其狼狈,抓住“张口结舌”想想为什么
至此,你想对那个人说什么?
你的生活中有过同样的情况吗?
朗读课文。
认识字形,看图认识竽
用竽组词
质疑
自主阅读思考
交流
你是南郭先生的朋友的话,你会怎样对他说?
你又会怎样对齐宣王说?
你又会怎样告戒自己?
朗读课文。
读题
读文
画出写龙的句子读体会他的画技。
读点睛句抓住“轻轻一点”体会
抓住游客三处反应体会
读句
师读点句省读结果句。
你是游客你会对画家说些什么?
说说对画龙点睛的理解。
读课文。
读句子
试造
板书设计:
盾:都戳不穿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矛:都戳得穿 滥——装——逃 话——点——飞
自相矛盾 不信——佩服
教学反思:提高学生提炼语言能力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这么几种方法:课题扩展法、问题综合法、段意合并法和要素归纳法。课题扩展法是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课文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主要内容,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把课题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问题综合法通常是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几个要害问题。第二步再把答案连贯起来,即可概括出主要内容,但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准确,必须抓住作者的思路,紧扣全文的重点。段意合并的方法是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将各段段意恰当地联结起来,进一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主要内容决不是各段段意的简单相加,概括时,要引导学生统观全文,区别重点段和非重点段,段意连接时,要有详有略,有的甚至要舍去,在表述上也应注意意思的融合,语句的通顺,语气的连贯。要素归纳法是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能够弄清楚这几个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
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分化较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老师多指导,就能较为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大意说清楚,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需要教师翻来覆去多指导,因此这节课我重点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能抓住重点,并让能力强的学生做示范,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学会概括文章内容。
我以课后练习2中的《滥竽充数》为例,指名让学生读了几遍,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寓言故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概括的?很明显这是用了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纵观其余两篇寓言,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概括另外两篇文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