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综合知识 >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九单元 观察与发现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题为“观察与发现”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为《大自然的语言》、《李时珍》、《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学会本单元生字24个,会写29个生字。

3.积累词语,会用关联词造句,会查找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学习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教学课时:9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李时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谁能向大家介绍李时珍这个人物?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投影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画出不懂的问题。

2.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的哪两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三、检查预习

1.出示幻灯片认读生字词。谈自己对生词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①完善:完美。

②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③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④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⑤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2.指读课文。

3.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两件事。

板书:立志学医(2-3自然段)

编写药书(4-6自然段)

四、质疑、归纳问题

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可由学生解决,有些难题由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熟记生字词,思考讨论课上归纳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父亲被他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2.齐读2至3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重点、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出示思考题:(l)这一自然段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本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3)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对”。)

2.指导朗读。(要读出旧药物书缺陷将给病人带来的危险语气)学生练读。范读。指名读。

五、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幻灯片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点、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读后你有何体会?

学生应回答出:①不怕劳苦、饥饿、寒冷、积累经验,具有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请教医生、农民、渔民、猎人,表现了虚心的态度,严谨的精神。

③亲口品尝药材,他不顾危险,表明了他为编书有献身的精神。

(2)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练读。范读。指名读。

(3)交流学习第6、7自然段。

①你怎样理解“终于”一词?(说明结果得来极不容易,可结合上文回答。)

②为什么说《本草纲目》一书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规模大,中外流传。)

六、总结

1.课文7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3.指读全文。

七、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还要学生们学习发布尔对科学执着的精神。教学这一片段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发布尔的父母为何责骂发布尔?让学生就这个问题来回答。但,在此片段中,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并能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激励学生培养孜孜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法布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昆虫的痴迷,体会法布尔坚持不懈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激励学生培养自己孜孜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法布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昆虫的痴迷,体会法布尔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激励学生培养自己孜孜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题,提出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课题中那个词让你感觉很奇怪的?(衣袋)

2、学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与课题有关的句子

(用电子白板拉出句子),分组朗读

(1)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2)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3)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过渡:法布尔为什么会将贝壳、石子、昆虫这些没有用的玩意把自己的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的童年,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合作学习1—6自然段,体会“喜爱”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学习网站播放鸟语花香的乡间录像):

走进法布尔的故乡,你有什么感受?谁能说说鸟栖虫居的意思?

过渡:美好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让我们赶快走进法布尔那有趣的童年吧。

2、学生自由读2---5自然段,想想法布尔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3、从这些趣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喜爱昆虫)

4、小组合作学习2---5自然段,画出文中让你认为可以表现出法布尔喜欢大自然、喜欢昆虫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全班交流:(交互式电子白板相机拉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捉住这只令他魂牵梦绕的小虫子,令他喜出望外,令他欣喜若狂,令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父母的焦急……)指导朗读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思考:从“三天前”、“终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C、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想象:水底世界里可能还有些什么?用上( )的( )来练习说话

D、“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自己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引导学生找出动词,并谈谈读了这段文字,它们使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3、(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生齐读)

过渡:他的心里是多么的?(生答高兴、兴奋……均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通过组际互动,引导读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读来走进法布尔喜爱大自然、喜爱昆虫的内心世界。】

三、合作学习6---9自然段,感悟“执着”

过渡:是呀,鼓鼓囊囊的衣袋让法布尔的心里高兴极了,可是他的父母对这一切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1、默读课文6—9自然段,找出父亲和母亲态度的词语,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

2、看到仍然让“没用的玩意儿”把衣袋装的鼓鼓的儿子,父亲怒气冲冲的责骂道(教师相机指名读);母亲严厉的责备道(教师相机指名读),听到父母这样的责骂,假如你是法布尔,你会怎么做?而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

3、(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生齐读)

A、从这个句子中,你可以体会出法布尔有一种怎样的精神?

(板书:执着追求)

B、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用硬笔圈出关键词,如仍然等)

C、学生再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朗读,在再现父母责骂的情景中进一步提升对法布尔的认识,那就是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四、回归课题,领悟用意

过渡: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1、(生上‘装满昆虫的口袋’学习网站)搜索法布尔的资料,了解他在科学领域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法布尔雕像的图片和句子)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想象: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除了装满了昆虫,还会塞满什么呢?

3、(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课题)5、装满昆虫的口袋

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口袋”作题目呢?

【设计意图:回到课题,解决疑问,理解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口袋”做题目】

五、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法布尔雕像的图片)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假如你作为一个导游站在了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法布尔雕像上那高高鼓起的衣袋呢?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力求多角度拓展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口袋

喜爱昆虫

执着追求

课后反思:

1、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由这些重点句的品读入手,找出相关的事例,从而理解法布尔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昆虫的痴迷,体会法布尔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坚持不懈的精神。

2、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设计中力求把“感悟”与“训练”融为一体,在设计时,我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例如:看到仍然让“没用的玩意儿”把衣袋装的鼓鼓的儿子,父亲怒气冲冲的责骂道(教师相机指名读);母亲严厉的责备道(教师相机指名读),听到父母这样的责骂,假如你是法布尔,你会怎么做?而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

3、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搭建宽松的平台。

学生的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例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拉出法布尔雕像的图片,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假如你作为一个导游站在了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法布尔雕像上那高高鼓起的衣袋呢?”

这种形式,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一下子拉近了与法布尔的距离,发布尔的事仿佛就是自己所经历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你说你的想法,我谈我的介绍。发布尔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也突现出来了。这样的情感,这样的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了

语文天地九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八个部分,前面是字、词、句的掌握及应用,后面是阅读训练和习作练习,最后是金钥匙和自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3、掌握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写到生活中观察,验证一条天气谚语,或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一读本题的要求,指名分析生字的注意事项。

1、留—流 查—察 戴—带 长—常

2、先看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

5、学会用它们来组词,并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二、让学生随文学生字和词语,并抄一抄本单元的重点生字。

能正确运用它们,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

三、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关联词语的理解,提示学生表递进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正确用法。

1、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2、大自然的语言啊,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发现。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四、完成“开卷有益”中的《地图上的发现》。

1、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短文。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3、在读中看谁能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4、让学生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了解短文大意。

5、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5、说说读完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

6、集体交流,互相补充,点评。

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指学生结合自己的收集交流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生平简介以及“大陆漂移说”的资料。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体会魏格纳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探索、研究的精神。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7、课我们认识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走进了科学的世界,老师希望你们能向他学习,做个热爱科学的人,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呢? (大家发表意见。)

五、“初显身手”

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谚语的科学根据,可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课:到生活中观察,验证一条谚语,写一写或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组内四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的资料,并读学生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整理。

3、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6、总结:经过刚才的交流后,你打算怎么来写呢?

7、指学生回答,同时总结写作的构思思路。

8、课下大家还自己阅读这方面的知识,有精彩的段落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

9、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和交流。

10、学生在充分交流写作思路和范文的基础上,自己写作。

11、老师提要求:注意词语使用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

12、学生练笔,老师巡视,重点指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13、同位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指上中下各等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共同讨论、共同评价。

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发现孩子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生活还有许多现象我们还没有发现,老师希望你们多看、多想,做个热爱生活的人,好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