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翻译。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二)小结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指定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归纳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5.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三、分析课文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三、揭题解题
1.揭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研读分析:
(一)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拂乱
曾益 拂士 舜 百里奚
(二)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2. 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 全班齐读。
(三)理解文意
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
2. 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
(四)探究内容
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 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 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畎(quan)亩: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词语归类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古今异义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一字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二、研习课文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三、拓展迁移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四、布置作业
学案一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