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2)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3.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4.
第五课时 《口技》(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相关的文言语句与文意。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争取当堂会背诵课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 我们经常能在相声、小品中感受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朝的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听讲,联系以前的生活经验。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二人一组,一人读课文,一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讨论统一意见。
2 组织全班试读课文,抽查朗读 1—2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和停顿。读完后指出。
3 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4 组织学生三读课文 出声朗读两遍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三、疏通课文大意、理解疑难词句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 四人一组,一生现代汉语串讲课文大意,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把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
2 组织交流质疑 交流、质疑、释疑
3 检查课文翻译情况
各小组抽一人进行翻译接龙
4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包括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 同桌讨论
课后学习: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句的含义。
第六课时《口技》(2)
一、 复习检查:
1 组织检查重点词、句的含义 口答或默写
二、精读研讨:
1 提出问题:
1、“京中有善口技者”,哪些语句能体现这“善”字?
2、找出文中描写与摹状的语句。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3、读课文第2、3、4段,看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个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深夜失火)
4、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先独立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每一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
3 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学生品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
1 背诵指导:理清文章的思路,首
段与末段相照应,中间三段写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三个场景,每段
都写艺人所模仿的声响,后写听
众的反应。 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试背。两人一组,相互检查背诵。
2 指名背诵 学生个别背诵。
3 组织全班学生接龙背诵课文 全班接龙背诵。
四、课后学习:
巩固课文背诵及词、句的含义理解。
第七课时《变色龙》
学习目标:
1、能理清并说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从“变”中分析、领悟并说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理解细节、对比描写的作用。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导入
1 组织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交流
二 、整体感知
1 本文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默读、概括、交流
浏览课文、勾画、绘制图表、思考、交流,概括人物性格。
2 你能用简洁的图表来表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子”过程中的几次变化吗?
3 奥楚蔑洛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从奥楚蔑洛夫对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发现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三、研读课文
1 作者多次刻意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 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
2 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默读课文、理解、思考、交流
3 设想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个案子,这件事会怎么处理? 思考、交流
四、总结
五、课后学习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六、资料平台
契诃夫--用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
作者:仲言
经过了辛劳、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的巴登维勒。再有两天,就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日,全世界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这位短篇小说巨匠和戏剧大师,让我们从契诃夫和他所处的时代出发,从他那对时代和人民保持着高度敏感的灵魂出发,再一次感受那颗震动了俄罗斯和全世界的作家的心。
契诃夫以毕生的创作,把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提升到了经典的位置。从《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短篇小说中,我们瞥见了一个烟波浩淼的世界。契诃夫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医生的职业,他以“业余文学家”的身份进行着创作,他以职业医生的敏锐透视生活,他的作品被称为“生活的切片”,他在“几乎无事”的普通生活中发现了巨大的历史脉络和深刻的生活感受。高尔基说:“契诃夫用小小的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
契诃夫说:“学医对于我的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大大地扩大了我的观察范围,充实了我的知识……如果我是医生,我就得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一个文学工作者,那么我就应该生活在人民中间。”契诃夫的小说几乎触及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教员、医生、孩子、军人、商人、地主、小官吏……为了真正接触生活,为了了解萨哈林岛苦役犯的生活,契诃夫在1890年还怀揣《新时报》发给他的记者证,踏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长达数月的萨哈林岛之行。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是“全世界最长、似乎也是最不像样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热爱生活、最具行动力的勇敢的作家契诃夫。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的微笑之下的希望;不仅看到了极具质感的细微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看到了真相之下埋藏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正如有论者所说,契诃夫以自己的全部创作,肯定了一切平凡和普通的人、一切劳动者和创造者所应有的享受幸福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没有讽刺和鞭挞,不是没有批评和否定;俄罗斯诗人霍达谢维奇说:“起初他把他们表现为庸人,后来把他们表现为平常的人,对他们表示怜悯,再后来开始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最终对他们怀抱起巨大的爱。”契诃夫以巨大的爱的胸怀在包容理解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准确仔细地描绘着他们,同时在抒情诗的高度为他们的存在作了辩护。契诃夫怀着深厚的情感珍惜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对人类的生活寄予了这样的理想:“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
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洞悉到契诃夫作品中的人物和契诃夫自己的关系:“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时很严厉,但从不把他写的人物和他自己分开。他能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自己。”我们从契诃夫的作品中,似乎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的那种反观自我的自省和自剖。
契诃夫始终在为这样的一些问题所苦恼:“我为什么写作?我有用吗?我的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在一个作家对这些貌似“常识”的坦诚自问背后,我们看到了一颗始终对社会、对人民朝警夕惕的高贵的内心。
契诃夫的创作口号是———“人和劳动”,在这样宏阔的思考背景之下,他的创作自然呈现出超越时代的意义。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谈到契诃夫时,用了一个特殊的名词“契诃夫感”。他觉得现实的俄语中无法找到一个和契诃夫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应的词汇,所以不得不用“契诃夫感”———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专有名词,来形容契诃夫那伟大而敏感的心灵所描绘的伟大而庄严的现实。我们从这一充满敬意的词汇中,仿佛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老舍……那一脉相通的柔善而又谦卑的心灵。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那永远谦卑而敏感的内心:他们的内心谦卑得和普通人一样高贵,他们的内心沉潜得和历史一样深旷;也只有这样谦卑而沉潜的内心,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人民、来自历史深处的大海潮汐的涌动。高尔基说:“一想到契诃夫,勇气马上就来了,生活也马上变成明确而富有意义了。这样的人是世界的‘轴’。”
契诃夫对中国怀着深情,他在萨哈林岛之行途中,曾到达黑龙江古城瑷珲,他在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时十分激动,他给妹妹写信说:“我在中国瑷珲市散步,我是一点一滴地来认识这个奇异的世界的。”他在生前曾和高尔基有过约定,计划前往中国的上海和汉口访问,但疾病的折磨和过早去世使得这一夙愿未能实现。在契诃夫逝世100周年之际,中国将举办主题为“永远的契诃夫”的戏剧季,将出版一系列的作品和传记,让契诃夫的伟大魂魄再一次莅临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他站在群山之巅,有不拔的意志,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他种下一棵树,就看到了千百年后的郁郁葱葱,这种人是可敬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百年之前的这段话仿佛在为他自己准确画像,我们在这颗伟大而谦卑的心灵面前,也感受到了那郁郁葱葱之下的清荫和凉爽。
第八课时《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分析人物,领会思想,指导生活。
2、通过学习本文,品味作品中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
课堂学习: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1 借助窗,我们接纳温暖的阳光,也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自读课文,咀嚼回味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本文有一个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结尾,说说看,文章中哪些内容为这种震撼作了铺垫?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2 简要评析学生交流的情况。 就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提出应改进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讨论人物
1 设置情境:欣赏小说人物,不仅要阅其故事,也要知其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读文章,思考交流
2 例:
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的眼前却有那么美的景色……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但是他能够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场景……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虽然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坚持每天为不靠窗的病原体人讲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帮助他减轻痛苦……
不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像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欢乐。而他却只考虑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别人的死活……
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当时病得很重,而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看报,又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原体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他是一个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他想占那个订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世主死不救……
明确要求后,精心准备,小组推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比赛。
3 请同学思考:当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看到窗外是一堵墙的时候,他会怎样想呢?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四、理性思考
1 我们把靠窗的病人称为甲,不靠窗的病人称为乙,假如甲乙二人从 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
2 交流学生的观点后,请同学讨论,你支持哪能一种猜测。
学生表述观点是要明确,理由充分,老师以点拨为主 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表达,领悟人生的哲理。
3 小写作
根据以上的讨论,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并在组内交流,要求观点明确,材料能够恰当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1 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学地支塑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能是一片荒漠。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之窗中,永远展示人性中光辉美好的一面! 听讲、领悟
六、课后学习:
阅读2-3篇小小说,体会其精妙的构思。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烘云托月的手法。
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课前学习:
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 组织学生简介巴金及其作品《家》 交流介绍
二、品读赏析
1 组织学生朗读语段,指导情感的把握。 自由朗读,领会情感,个别朗读,评价,齐读。
2 组织评价写眼睛的妙处 交流、评价
3 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写眼睛的语段。 四人一组交流,每组推荐出一篇优秀作品,并完善点评,全班交流。
4 推荐名著中描写眼睛的语段,组织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去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品读、感受文学的美。
三、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积累语汇。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课时 写作
课题名称: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教学札记
训练目标:学会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能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写。
训练题目: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往。有人在交往中相互理解、诚实守信,有人在交往中心胸宽阔、豁达大度,有人在交往中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在交往中,搬弄是非、制造矛盾者有之,捞“实惠”、占便宜者有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者亦有之……
要求:(1)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体验,以“交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文题自拟,中心自定;
(3)不少于600字。
训练要求:
1确立一个中心进行写人、记事,做到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训练过程:
一、思路点拨:“交”和“往”是双向的、互动的,构思时应抓住引导语中为我们所提供的信息和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作为我们选材叙事的方向,也可以作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还可以视作议论的要点,如果再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作文的基本框架也就搭建完成了。
二、自由交流:谈谈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体会。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交流互评:
1、 对照要求评其优点
2、 全班交流点评
五、学生自改
教学后记
说明:作文指导及作文、交流点评、学生自改各需一课时。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