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那树》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 童红霞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那树 > 《那树》教学设计

【基本构想】

1、感受“那树”的形象。了解大树的历史、大树的外表、大树的贡献、大树的命运,并由此引发自己的思考。

2、领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题。从文字表面读,作者是在表达对大树命运的痛悼哀怜;深入研读,更多的是对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文明与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矛盾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层的,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具体描写性的文字去领会,去思考。

3、重视语言学习,品味作者含蓄而有节制的、不动声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家在读文学作品时,更喜欢读喜剧作品还是悲剧作品?可以举例来说说吗?(让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错,喜剧带给我们的是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自然会受到大家欢迎,而且,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剧,这样,生活该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悲剧”所带来的震撼、思考和启发却要比喜剧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那树》,写的就是一棵大树的悲剧命运。(出示课题)

二、结合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王鼎钧

三、整体感知

1、根据初读的体验,说说对大树的印象。

句式:“这是一棵的大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这样说‘’。”

提示:可以从大树的历史、外形特点、价值、品格、命运等方面去思考。

2、你能不能从课文中读出作者对大树的感情?举一、二个句子来印证。

四、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树的一生中,有一点一直没变,是什么?这一点有没有让你联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写到它的“绿”、“照旧绿”、“绿着生,绿着死”呢?

五、再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你认为作者希望借这棵大树的命运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2、在大家自由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幻灯片出示三种“解读”,说说你认同哪一种?

⑴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

⑵王鼎钧的《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⑶沉郁顿挫,苍凉老辣,这就是王鼎钧,凛然令人想起周鼎汉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劲,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拼命死走,唯恐走死,因为愤懑,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那树》主旨再探

六、“我发现,我质疑”──语言品味

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细细品味语言,说说自己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

七、现实体验

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后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现象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资料链接】

蝼蚁壮歌①

金马

兴许是染上了人类容易“自视过高”的通病,我自幼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曾长期瞧它们不起。

记得在196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当话题转到生物界时,吴晗同志说:“我看蚂蚁的小小王国,就很有趣,能不能写成一本书呢?”我当时听了,心里觉得好笑:区区蝼蚁,何足挂齿!

后来,倒是一位英国老殖民主义者的言论刺激了我对蚁国的兴趣,因为他竟把发展中国家统统诬蔑为“蝼蚁之国”,于是,我不免产生了一个兴味很足的念头: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小的昆虫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贬斥的那般没有出息,探索一下它们到底是在怎样铺排着自己的生活。

此后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畅游,漫步来到双清,只见对面石壁上蠕动着一条长长的黑线,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仔细查看,发现原来是一队蚂蚁正背负着种种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看到我认真的神情,凑趣说道:“这是蚂蚁发现巢穴面临威胁,正在紧张地备战呢!”我不禁伫立良久,看着这“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小生灵,竟比临战的人类显得还要镇静,不由得生了怜爱之情。

随后,我不知不觉地真的关心起这小小的生灵来了。法布尔所揭示的蚂蚁王国的内幕,书刊杂志上有关蚂蚁世界的趣闻、故事,我都读得饶有兴味。连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论碰上从哪方归国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谈话之间询问一句:“那儿有关于蚂蚁的趣闻吗?”这个怪问题,常常使得对方不解其中滋味。记得有一次,当我问到一位畅游南美洲后归国的作家,不料他却大为动容,说道:“哦,你也知道这蚁国的壮歌吗?我真乃三生有幸,这次亲眼目睹了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

接着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地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地,我自己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开始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