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同德中学 朱盛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读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

2、难点:

论据的理解──“中国的脊梁”;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驳论文的知识。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设计意图】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2、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听全文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读书是非常认真、细心的,能够把握好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二、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⑴引导学生抓住“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直接批驳敌方观点;重点理解求神拜佛的本质:“玄虚之至”、“麻醉着自己”即自欺欺人。

⑵引导学生抓住2~6段三个“中国人”的不同含义,理解敌方以偏概全的论证错误。

(同桌两人讨论。)

2、作者是如何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反驳的?

朗读文章第6、7、8段,重点理解“自古以来”“中国的脊梁”。

⑴明确己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⑵论据:

从古至今有脊梁。

⑶重点理解(多媒体显示):

文章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说出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吗?能从中国历史上举出这样的实例吗?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分组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准备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总结。)

3、拓展迁移:

“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述自己的看法,略。)

三、赏读课文

这篇课文思想内涵丰富,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用得好,好在”的格式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如:“一味求神拜佛”中的“一味”用得好,好在讽刺了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的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四、布置作业

谈古论今,说说中国的脊梁。

(练笔。)

【教学反思】

1、鲁迅的文章因为年代久远,用语晦涩,一向解读为难;再加上这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篇驳论性的政论文,所以我在学生理解文本前就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2、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既有同桌两人之间的探讨,也有前后四人为小组的探讨,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力度,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4、在理解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脊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合各学科信息。

5、如何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是应该考虑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