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高级中学 周中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⑵能欣赏文章的讽刺手法,体会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及命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来感知主要人物范进的形象,能体会范进形象的典型性;欣赏文章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鉴赏法;讨论法;自学法;点评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忘不了在冷漠笑声中走完人生之旅的孔乙己,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确,在那样的年代,“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旦跨越了科举考试的这道门槛,自然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是有人中举了却疯了,这是喜剧亦或悲剧,说来只令人感叹又同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范进中举》,来认识这位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
带挈(qiè)醺(xūn)腆着(tiǎn)啐(cuì)星宿(xiù)斋公(zhāi)拙病(zhuō)兀自(wù)绾(wǎn)桑梓(zǐ)侥幸(jiǎo)轩敞(xuān chāng)锭子(dìng)攥(zuàn)讳(huì)不省人事(xǐng)
2、多音字:
长:cháng(长短)混:hún(混蛋)畜:xù(畜牧)zhǎng(生长)hùn(混沌)chù(牲畜)模:mú(模样)颤:zhàn(颤栗)mó(模范)chàn(颤动)宿:xiù(星宿)帖:tiē(妥贴)sù(露宿)tiě(请贴)xiǔ(一宿)tiè(画贴)3、解释下列词语: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醒悟。明白。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宗师:原指在思想上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本文是指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火候:原意为烧火的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三、作者介绍及背景概括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山木房》诗文集。作者生长在富家名门,他在和官僚、豪绅、名流、清客以及知识分子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径。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时尚。用讽刺手法写了55回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做影子。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代。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现在通行本有56回。最后一回不是原作。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层次划分有三种意见:
二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后。
(1~2段)写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卑微的社会。
(3~12段)写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
三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
(1~2段)写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
(3~10段)写范进喜极而疯,再被胡屠户“打”醒的情景;
(11~12段)写张静斋对范进的攀亲贺喜,送钱送房,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
五分法:(1段)为序幕,范进中了秀才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2段)为开端,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
(3~4段)为发展阶段,范进卖鸡,喜报忽到,邻居把他从集上拉了回来;
(5~9段)为高潮,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醒了他;
(10~12段)为尾声,张静斋拜访,赠金又赠房。
教师提示:概述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户、众乡邻、张静斋。应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各色人等的变化。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讨论并归纳: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研读拓展
对人物形象典型性的分析。
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2、分析众生相,了解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师提问: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性格、遭遇等个人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课文具体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的生活环境,从岳丈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范进这个畸形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交流,应明确: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他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中举前百般奚落、辱骂;中举后却阿谀奉承,粗俗不堪,势利至极。
关于众乡邻,课文虽然只写了中举后殷勤送礼、奔走效力的情形,但中举前的冷淡与漠视可想而知。范进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范进只好去集上卖鸡谋食。在范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一位乡邻过问、帮忙,这充分显示了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关于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举后却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张乡绅急于结交范进,是为了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扩大权势的目的,充分显示了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特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的人冷漠无情。这表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
六、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
(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⑴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⑵“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⑶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
⑴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
⑵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板书设计】
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苦苦挣扎──喜极而疯
胡屠夫恶言训骂──阿谀恭维
乡邻不予理会──送酒送肉
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送房
【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充分运用的对比的学习方式,要从对比中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社会环境。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