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短文两篇 日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⑵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⑶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能力目标:

⑴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⑵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2: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

(投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多媒体显示)

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山海经》)

⑵“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

浸(jìn)

旸(yánɡ):日出。

姮(hénɡ)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合作研讨:

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⑴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⑵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⑶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⑷《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⑸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⑹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⑺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⑻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5、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课堂练习

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

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

答案:略

六、布置作业(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巴金的《朋友》,回答问题。

朋友

巴金

①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

②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 cánkuì。他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有方法报答他们。”这并不是谦逊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和他再见。但是他所给我的那一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在颤动。

③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久长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是它。

④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弃绝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许多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⑤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动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能够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我会讨一个老婆,生几个小孩,整日做着发财的梦,抛弃了事业 mèi了良心去做一个现实社会制度的忠实的拥护者罢。

⑥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 wǎn救回来。他们对于我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

⑦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都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与,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是太大量了。

⑧这一次我去了许多新的地方,看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感受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预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乏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了我的在上海的被日军毁掉的旧居。而那许多真 zhì的笑脸是在上海所不常看见的了。

⑨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困苦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够给他一点报答。有些朋友,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以前还不知道,他们却也关心到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的被日光晒黑的脸和手膀,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确实值得人流泪哟。

⑩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的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出来,即使我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大量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了一切的。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

⑾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

⑿近年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与生存分开的消费,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内部地干枯起来。他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⒀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⒁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⒂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点温暖。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谦逊()

⑵颤()动

⑶冻馁()

⑷施与()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⑴cán kuì()

⑵mèi()了良心

⑶wǎn()救

⑷真 zhì()

3、文中第③段,把“友情”比做“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第⑤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6、如何理解第⑩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话的含意?

7、第⑾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

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

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

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⑴xùn

⑵chàn

⑶něi

⑷yǔ

2、

⑴惭愧

⑵昧

⑶挽

⑷挚

3、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4、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

5、开放性题,言之成理,理由充分即可。

参考:持否定态度。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在生活中,家庭和朋友是和谐的、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亲情、友情会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充实。

6、朋友们给我的关爱是我过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我要将这些化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开创新生活。(意对即可)

7、表现朋友之间那种真诚的友情;只想付出、给予,不求回报、索取的崇高思想境界。

8、此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能从“品行修养、奉献精神”的角度来答即可。

9、这是自谦的说法,作者对朋友的关爱回报甚少,深感愧疚;作者决心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去回报朋友,回报社会。(意对即可)

10、此题开放性强,形式上有三个分句,内容相关、观点正确即可。

11、此题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观察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同学们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短文,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均不受限制。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写一段简评: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我是在一个小镇上读完初中的。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刚毕业的女老师,讲课很有魅力。

那一天她讲完《白杨礼赞》后,将“衬托”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的右上方。问:“这两个字念什么?”“chèn tuō”同学们齐声念道。

“大家读得很好。衬托,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衬托分为反衬、旁衬和递衬三种。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衬托的含义是什么?”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争论得很热烈。老师没有急着制止同学的争议,没有急着叫同学回答,也没有急着公布答案。她等了一会儿,然后环顾了一下同学们,教室里立时鸦雀无声了。她问我:“高玉仁,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站起来说:“衬托就是陪衬,烘托。是使形象更生动、具体、鲜明的一种方法。例如课文《白杨礼赞》,作者用黄土高原的景色来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绿就是衬托红的。”

“回答得正确。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没人举手。于是她转过身,在“衬托”二字的下面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再转过来面对同学们说:“大家先别出声,想想,这是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举手回答。”过了一会儿,大家的手一个接一个地举了起来,老师问,同学回答道:“一个大圆球。”“一个大西瓜。”“一个零。”“一个大饼。”“一个大铁环。”……

“对!哎,都像,又都不像。”老师让同学们议论了一会儿,接着说:“同学们都请坐。大家说得都对,可──我──说,这是一个十五的月亮。”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老师又在“○”的底下几笔勾勒出几朵云。霎时,一轮明月在云层中升起,又大又圆,同学们仿佛感到了月亮发出的柔和的光,好像看到了无数首赞美月亮的诗,眼光都变柔了,这时,老师一边指着黑板上的图案一边慢慢地说:

“现在你们看,它还是西瓜、铁环、零吗?不!它现在只能是月了。这云对这月就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丁零……”真巧!老师说完仅有两三秒钟,铃响了,下课了。她收拾好教案。不知何故,掌声突然间在几十双手中响起,足足有一分钟。

提示:文章以老师讲解“衬托”手法为记叙重点,描写生动,有层次,有变化,有高潮,较好地渲染了课堂上老师精讲点拨,学生开启思维的艺术效果。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巴金的原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说:“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芾甘”是巴金的字,“尧棠”才是巴金的“名”。巴金的名和字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这是一首颂扬周召公姬奭施惠于民的德政的民歌,全诗三节,每节都以“蔽芾甘棠”一句开头。“甘棠”即棠梨树,“蔽芾”是描绘甘棠树繁茂的形容词。巴金的祖父李镛好诗文,给子孙取名字自然要引经据典。因而拆开完整的诗句,取末字“棠”为名,中间二字“芾甘”为字,于原诗的文意并不通达,但选中这一诗句,却表明了他对下一代的厚望。据李家的家谱,巴金这一辈是“尧”字排行的。他的大哥名为“尧枚”,二姐名“尧桢”,三姐名“尧彩”。《随想录》第三卷《病中集》中《我的哥哥李尧林》是写三哥“尧林”的。所有这些都是巴金名为“尧棠”的有力佐证。(参照邵建新《巴金原名辨正》,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5期)

2、散文诗的象征:

在所有的文学技巧中,象征也许可以称得上散文诗的宠儿。这与散文诗小巧玲珑的外形有关,象征是一种能够达到言约意丰的技巧,它可以使散文诗在短小的篇幅内包容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境界。

文学象征的定义可粗略地说成某种形象的含意大于其本身。象征常常与意象和比喻渗透在一起,很难分辨。一般说来,意象意味着它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喻意味着并非它所说的;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与意象和比喻相比,象征的内容最丰富,也最难掌握。美国评论家劳·坡林曾用一个绝妙的比喻,准确地说明象征意义的丰富:“象征好像蛋白石,它的光能在慢慢转动的不同角度下放射不同的色彩。”

象征一直受到散文诗作家的青睐。在世界散文诗史享有开山之功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本身就是象征派大师。鲁迅的《野草》是中国散文诗的压卷之作,也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的典范之作。

象征的种类繁多,广泛运用的有两类,即情感象征和理智象征。

关于情感象征。指抽象的感觉形式或自然物象本来无情无意,而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呈现出某种人自身情感的意味。如王尔碑的《云》:“两朵流云,偶然相遇。它们默默对话,它们结伴远行。两只小船,升起帆儿,飘呀飘呀……忽然风来了,小船消逝,杳无痕迹……只有沉默的天海记得:那一瞬间洁白的帆影。”诗人借助自然,表达人的某种情感。在抒情体散文诗中,常常用到情感象征,它比直抒胸臆的写法更有表现力,更有审美情趣。

关于理智象征。理智象征借助于艺术意象去象征某种抽象的观念或理念。如波德莱尔的《每个人的怪兽》。全诗是一种病态社会的生动写照。人完全失去了自由,背负一个巨大的怪物,这怪物比枷锁还厉害,“用它两只巨大的前爪勾住背负者的胸膛”,使背负者个个都成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麻木不仁的盲目的过客。这就是理智象征产生的力量:似乎离开了生活,却表达了比生活更深刻的真实。理智象征多用于哲理体散文诗。

关于寓言式象征。前面所谈的情感象征和理智象征属于非寓言式象征。寓言式象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它首先是群体象征,且被固定在一个布局中,象征与被象征不必靠想象来联接,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如鲁迅的《秋夜》《古城》。作者用漫画式的线条勾勒一个简短的故事,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内涵,供读者细细揣摩。

(摘自《散文诗》1995.1,有改动)

二、课文赏析

巴金是一个热情的作家,热情的作家都有流畅的文笔。但是流畅有的是一种艺术的功夫,是文字上久经修炼的结果;有的却与作家的性格,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生命内在气韵的贯注。巴金散文诗的流畅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它们让你留意的不是文字、技巧,不是个别描写、比喻的鹤立鸡群,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怀,那种对于光明的奋不顾身的追求,那种对人生之谜的执著的探询和求索。

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迟疑地奔跑过去。透过它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人格因素,为作者反抗黑暗,追求真善美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然而,热情流畅得让我们忽略了技巧、文字的作品,却不一定是重质轻文的作品,相反,它也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佳作,像传统批评所说的“浑然一体”:它使用了技巧却隐去了技巧,表现了独创却不显得奇诡。巴金的这两章散文诗便有这样的特色。有心的读者不妨注意这两点:一是对两个神话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二是根据“日”“月”不同美感对艺术情境所作的不同处理。在艺术中,内容和技巧浑然一体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方面,它须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必须有新意;另一方面,造境须合乎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合乎我们经验中的基本形态。

(《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王光明著,花城出版社)

海上生明月

巴金

四围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选自《海行杂记》,1927年1月)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选自《海行杂记》,1927年1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