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白马中学 张丽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_
②因以为号焉( )_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_
⑦不戚戚于贫贱( )_
⑧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⑴“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⑵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⑶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⑷“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⑸“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七、作业布置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