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无忌学校 崇燕燕
【教材分析】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如文中:
“德国人还在轰炸,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人很远。”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本文特点,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情感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所以宜丛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学习本文应体会其真挚感人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炮火、蜡烛、“爬”、“跪”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述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的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师指引: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一截小小的蜡烛映衬处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沉着的品质,而今天,我们将看到还有一对蜡烛,它寄托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去感受一下这种美好的感情。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述故事:
教师指引: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蜡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学生有目的的寻找阅读:
反复阅读文章,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意见综合:文章不断队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四、读课文,分组练习
学生按学习小组活动,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几种。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4、找出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⑴三次写“爬”。
⑵三次写“跪”。
(活动一定建立在学生的充分表现上,尽量调动学生自己把所有的句子全部找齐。切不可教师代劳急于求成。)
总结: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⑴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又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各重伤的爬了回来。
⑵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机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此间。
⑶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⑷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翻起来,柱子似的。
⑸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⑹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⑺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炸弹的炸裂声外,没有其他声音。
⑻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人很远的地方。
⑼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人很远。
⑽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友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灭了,又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⑴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⑵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⑶蜡烛被爆炸的风灭了,又一次,竟给震倒了。
⑷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直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晚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⑸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⑹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⑴做好了坟堆之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⑵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为近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⑶在坟堆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⑷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找出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⑴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满满地爬出了地窖。
⑵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问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五、拓展延伸
1、分块品析,针对上一环节,讨论其意义。
教师指引:
⑴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任务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地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使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⑶“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⑷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文中老妇人队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教师指引: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找出其中揭示中心的句子,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拓展研究,希望这节课给同学们有益的启示。
七、作业
想得更远:《蜡烛》是一则战地通讯,记叙的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后边还有很多事情,我们未能从中得知,如那位红军烈士的遗骨是否永久的留在了前南斯拉夫这片热土上,老妇人的后半生如何安置?那就请你想象一下,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可从其他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三跪”“三爬”
燃起“蜡烛”:敬爱、哀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