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背影》教学设计

河北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背影 >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既然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特别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家中光景惨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况,特意在文中安排进第二、三、四节呢?

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分析总结:

第二、三、四节交代父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能够动人心弦的规定情境,为描写“背影”作好铺垫,显现父子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哀愁氛围,从而更具体地反映出旧社会贫寒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当时社会世态的阴冷、灰暗,了解文章的基调之所以比较低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二、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说的几句话,联系上下文,讨论话的深层含义

找出原话并讨论问题。

分析总结:

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慈父的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嘱咐儿子写信,父亲的挂念之心在分别之前就悬了起来了。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送别,则终有一别,这句既是对儿子说的又像是劝自己,惜别之情尽在言外。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三、朗读全文,认真体会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朗读均可。

四、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一九四七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自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五、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六、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识记下列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下节课听写)。

2、要求学生用其中“狼藉”、“颓唐”、“晶莹”“祸不单行”、“蹒跚”分别造句(课后作业)。

3、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