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