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陈宝荣
【教学理念】
1、平等对话。
2、朗读是语文的灵魂。
3、文本“中心”。
4、语言敏感与语文意识。
【单元备课指导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本的解读。
【对于指导思想的解读及其实施策略】
1、语文的阅读教学,应“以文为本”,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任何淡化文本、游离于文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从解读文本的主体来说,包含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解读;从解读文本的策略来说,教师要解读好文本,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首先应读懂文章(阅读教材),这是解读的关键和基础。(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第二,要恰当地确定具体的课堂学习达成目标,这是解读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取决于教师对于文章的把握,还应考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应考虑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关于《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达成目标的确定)第三,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这是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三个学习方案的设计首先都引导学生接触感性的语言)
学生要解读好文本,教师应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充分调动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兴趣,自主阅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初步感知文章;二是要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其实我们应该建议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第一堂课都应该是自由交流课,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听到学生对文本最个性化的解读,无论对错。对的,在课堂学习的“解读”中,给其补充,使其丰富深刻;错的,在课堂学习的“解读”中,给其纠正,使其明白领悟。(三个学习方案的设计基本贴近了第二方面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解读文本的过程。相对来说教师解读文本较容易也较客观,学生解读文本的变数较大,因此教师应组织其对话。对话是促使学生解读文本的途径,也是了解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要重视对话。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问题是否具有可对话性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对话之后能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于三个学习方案设计中所提出的问题,我的设想是问题的设计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应有一个相对开阔的时空,能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在“对话”中多元的解读文本,而这种对话的指向也是多元的,是随着教学情境而变化的,可以是老师、同学、作者、文本。)
2、文本(文学作品)解读应观照两层:
语言文字与生命意识,即内外的合一,形式与内容的合一。语言应该与人物、作者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进行解读。教师必须要明白一篇课文中什么东西是具有可讲性的。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就是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的地方,你却发现了十分精彩的地方,而且揪住不放。语言的人文性并不神秘,它就在平凡的词语之中。而要使学生能读出这并不神秘的语言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则是首当其冲的任务。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也正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有效途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问题设计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一个句子的品读)
3、追问艺术对文本解读的有效催化。新课程理念要求文本的解读应呈开放的姿态而非封闭的,要求在文本解读中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学习点拨者、精神辅导者和人格引领者。而要在解读文本的课堂上实现这样的角色职责,追问是有效的催化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法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学习“百草园”部分
一、学习达成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双层观照,即百草园对“儿时鲁迅”的影响和“现在鲁迅”对百草园的再认识。
2、感受百草园“乐园”与“学园”的二性合一,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3、体会鲁迅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带给我们美好记忆的歌曲──《童年》。欣赏完了歌曲之后,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要抒发吗?是呀,童年的记忆多么美好,童年的我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童年,探寻他成长的足迹!现在,让我们去百草园走走看看吧!
2、解读:
⑴放读──带上一颗童心,寻找一种乐趣:
①问题呈现:
百草园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那么它会是你的乐园吗?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叙写“百草园”的内容,带上一颗童心,去寻找一种乐趣!
A、玩乐中有乐趣。
B、故事中有乐趣。
C、实践中有乐趣。
②问题探究:
A、鲁迅成年时对百草园的记忆是“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样的百草园怎么会是我儿时的乐园呢?
(因为对于儿时的“我”,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嬉戏的场所。在自由的心灵中,世界是美丽的,是魅力无穷的。百草园是孩子精神世界的乐园,不是大人的,也不是物质的。如果用大人的眼光来审视百草园,那显然它是无趣的;而鲁迅正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照百草园的,所以字里行间才能渗透情趣)
B、将“长妈妈曾经讲给我故事听”改为“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迷信的、可笑的故事听”,这样好吗?为什么?
(与原句比,改句完全是用大人的视角来看故事。在儿时鲁迅的心目中,根本就是很认真地把长妈妈所讲的故事当回事的。而现在尽管已经完全明了了故事的性质,但鲁迅在叙述上依旧不添加现在的看法,字里行间处处留有空白,即将整个故事还原到了原始状态,保持了童趣,突显了幽默)
预设追问:
a、长妈妈为何要如此虔诚地给我讲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呢?
b、讲故事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长妈妈怎样的情感呢?
c、“美女蛇”的故事给幼时的鲁迅带来了什么呢?
d、想想鲁迅当时的那些想法与举动,你内心产生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
e、鲁迅现在想起这事,内心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f、鲁迅用文字把这种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了吗?那么鲁迅是以什么身份叙述这个故事的呢?
g、长妈妈讲述的故事完全是荒唐而可笑的,幼时的鲁迅固然不知,但今天的鲁迅早已知晓。可是鲁迅始终没有对长妈妈的行为给予一句的批评,从中你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为人吗?
⑵默读──带上一颗慧心,寻找一种知识:
问题呈现:
百草园的确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那么在成年鲁迅的眼中,他还仅仅是乐园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叙写“百草园”的内容,带上一颗慧心,去寻找一份收获!
①自然知识。
②保护意识。
③生活技能。
预设追问:
a、这么多的知识,是在什么样的心灵状态下获得的呢?
b、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揣测鲁迅先生写此文的目的除了回忆童年乐趣,还涉及了一个什么主题呢?
3、结束: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鲁迅在那时未曾认识到的天然的“学园”。可是鲁迅终究是要随了大人的愿,去到那真正的“学园”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在鲁迅的猜想中离开百草园,结束今天的童年之旅吧!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方案设计】
一、学习达成目标
1、品赏抒情性的语言。
2、融入文本,感受丰富的情感。
3、学会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让人动情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是满怀着期盼来与大家一起学习它的,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它也一定会深深地打动大家的。当我看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时,我的心头就莫名地笼罩上了一层浅浅的哀伤的云雾。爸爸的花儿落了,怎么了?我读着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心头一瞬间就涌集了许多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的。是呀,那成长的岁月总有喜乐哀愁,总有聚散离合,总有爱恨情仇。没有了这些,成长的记忆又该是多么的枯涩呢!
2、解读:
⑴赏读──品动情的语言:
①问题呈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言是那么的________,我从________读出。读到这里,我总想________,因为________。
②范例呈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言是那么的富有真情,我从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读出。读到这里,我总想拥抱一下亲爱的韩老师,因为是她教作者跳舞,她一定很美丽、很善良。
③情读展现。
⑵赏读──悟丰富的情感:
①问题呈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飘溢着________,我是从________感受到的。因为________。
②范例呈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飘溢着爸爸对我的浓浓的关爱之情,我是从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感受到的。因为爸爸是先看我穿上夹袄,再给我铜板的,而不是递给我夹袄后给了我两个铜板就走了的。从中,我可以感受到爸爸对我的爱是多么的细致、浓厚呀。
③情读展现。
⑶赏读──理精妙的结构:
①问题呈现:
你对《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结构有没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呢?
②预设追问:
A、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怎么了?
B、哪些事使我长大了,使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呢?作者叙述这些事时采用了怎么样的叙述方法呢?
C、这些事分别和文中的哪几句话照应呢?
三、拓展
1、问题呈现:
请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起句,结合小说的内容,自创一首诗歌。或叙述成长的经历、或倾诉对爸爸的思念、或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2、成果展现:
动情朗诵。
3、教师下水作品展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泪也落了/那骊歌在耳畔幽幽的响起/别离的人缓缓远行了/记忆却渐渐飘忽起来/那是一份朝思暮想的牵念/总在我望着门前花儿/闻着窗前花香时/悄然地漫上/爸爸/那是你的花儿呀/花开了/花又落了/爸爸/花儿落了/我的泪不再落了/因为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结束
成长路上,送别了严厉而慈善的爸爸,送别了辛苦也美好的小学时光,送别了身上的懒惰、懦弱与稚嫩……那骊歌也总一遍又一遍在耳际萦旋:长亭外,古道边……(教师配乐演唱)
【《伤仲永》学法设计方案】
一、学习达成目标
1、通晓文意,正确朗读课文。
2、寻文中之可“伤”之人,悟可“伤”之情,得可“伤”之因。
3、明白“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一石激浪:你想成才吗?你认为成材依靠的是什么?
关于“成才”,同学们是众说纷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是如何看待“成才”的呢?他的作品《伤仲永》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2、通晓文意,朗读课文:
1 看注解,读课文,通文意 2 致疑点,释疑点,读课文
3、解读:
⑴读叙事部分:
①读──知仲永之可“奇”:
问题呈现:仲永之“奇”,何处可见?
②读──悟仲永之可“伤”:
问题呈现:如此奇人,“伤”从何来?
③读──悟王子之“伤”情:
问题呈现:仲永之变,令王安石伤心吗?
(读好这两句话,活现作者当时失望伤心之情。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b、泯然众人矣)
④读──寻可“伤”之人:
问题呈现:仅仲永是可“伤”之人吗?其他人可“伤”吗?
A、父亲之可“伤”──见利而忘子之学。
B、邑人之可“伤”──猎奇而废永之才。
⑵读议论部分:
①读──悟王子之观点:
问题呈现:对于仲永之事,王安石白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仲永:受 之 天──贤人──不受之人──惟为众人
今人:不受之天──众人──不受之人──难为众人
(后天教育之重要)
②读──说自己之感想:
问题呈现:你觉得你是“众人”吗?如果你认为是,那么王安石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4、拓展:
“成才”是无数人的理想,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否赠渴望“成才”之人于一言呢?可以引名人名言,也可以创凡人凡语。
5、结束:
也许上天垂青于你,让你天资聪慧,可你要记住学习哦,不然你就会成为“仲永”第二;也许上天从不偏爱于你,你就是个平常之人,那又怎么样呢?只要你后天努力了,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希望大家都能有正确的“成才”观,祝愿大家人人“成才”!
三、作业布置
1、诵读课文。
2、搜集有关名人“成才”的故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