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内容概说
本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其中4篇现代文,1篇文言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丑小鸭》是童话,《诗两首》是新诗,文言文《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性文章。虽涉及古今,体裁有别,但都以“成长”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乐到私塾读书这一成长过程的童真童趣;《爸爸的花儿落了》则讲述了“我”在爸爸的关怀教养下不断成长的故事;《丑小鸭》则叙述丑小鸭虽命运多舛,却勇于抗争,最后变成白天鹅的动人传说;《诗两首》则重在抒写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发读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伤仲永》则是以方仲永从一个神童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的努力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每篇文章解读成长角度是不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快乐地成长”进行解说;《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爱伴成长路”进行解说;《丑小鸭》从“进取中成长”进行解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乐观中成长”进行解说;《未选择的路》从“慎选成长路”进行解说;《伤仲永》从“成长须求知”进行解说。
二、目标总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概况,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学会从语言入手,领会文中的写景与抒情。
学会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了解记叙的叙事方法。
学会塑造形象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
认识象征手法。
领会借事说理的写作特色,学会取材的详略处理。
⑵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单元应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本单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应体现教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可行性,从“大语文”角度考虑,让学生懂得把课文内容与个人成长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学得真实,学得亲切;应鼓励学生大胆合作,通过合作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应努力实践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特别是要学会探究性阅读,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⑵把握人类真挚深沉的爱,获取人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⑶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乐、得失、成败,正视生活,勇于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开辟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
⑷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欺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⑸帮助学生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让学力一般者消除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学力较好者消除自恃聪敏的心理。
在实施这一目标的进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语言、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培养;应体现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心理进程。
三、重点难点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⑴重点:
①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领会作者童年的生活情趣。
②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这一部分词语、内容的理解。
2、《爸爸的花儿落了》:
⑴重点:
①文中插叙部分对表现父亲形象的作用。
②理解文章蕴涵的丰富的情感,体会父亲的严厉、深沉和执着以及对“我”成长的影响。
⑵难点:
①文中插叙部分对表现父亲形象的作用。
②揣摩文中的伏笔,理解文章含蓄的表达。
3、《丑小鸭》:
⑴重点:
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⑵难点:
体会文中的思想启示。
4、《诗两首》:
⑴重点:
把握诗中的思想内容,了解诗中形象的语言。
⑵难点:
同重点。
5、《伤仲永》:
⑴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明确借事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难点:
①借事说理的写法。
②如何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四、教学思路和方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老师的重点点拨相结合;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问互难的设计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学生的自我阅读为主,指导学生从探究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自我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
3、《丑小鸭》:
采用讲故事法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并做些扩展阅读。
4、《诗两首》:
诵读法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欺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伤仲永》:
诵读法,让学生借用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重点归纳法,略加点拨,适度答疑,帮助学生积累主要的文言词语。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