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黄河文化周》教学设计

福建省永安市第七中学 李豹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黄河颂 > 《黄河文化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把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木兰诗》三篇课文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进行一次知识的整合,打破按教材顺序依次教读的做法。

2、本次教学活动分七课时完成,其中《黄河颂》1课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课时,《木兰诗》1课时,以上三篇文章的朗读测试1课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动手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当中的。

第一课时

学习《黄河颂》

〖教材分析〗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作者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之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本课为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尽可能在课堂上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词汇、语句、丰富语言。

〖教学准备〗

1、《黄河大合唱》第一、第二部音乐带。

2、《黄河颂》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多角度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的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问题可提出,在全班讨论解决)

出示问题组: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席.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颂歌,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小结:

1、本课主要抓住“颂”字来写。

2、着眼点不同,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望”字,为下文的颂作势。

4、略。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体验拓展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唱歌比赛。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2、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并能有正确的认识。

3、培养学生阅读并欣赏优美散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1、正确理解“艰难的国运”和“雄建的国民”的含义。

2、学会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并能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与思考。

3、了解作者崇高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学习难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应该如何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善良的民族,一个勇敢的民族,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但是,我们的民族也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特别是在近代。它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国运坎坷,道路艰险,但是我们毕竟还是走了过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那段黑暗的日子……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代伟人李大钊又是如何来看这段日子的。

(板书课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四、作者简介

(让学生先介绍,然后教师总结)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活动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组织并领导了“五四”运动。作品有《守常全集》、《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诗选注》等。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六、抽读

让学生深入体会并了解课文。

七、质疑、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作者是如何导出民族的史路与雄健的精神的。

3、如何理解在这段史路上“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方法:先小组讨论后抽同学回答,然后教师总结,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去创造祖国的未来)

八、学生自由提问

(先学生解答,后教师总结,更加深入地研讨文章)

九、拓展延伸

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跨世纪的一代,祖国未来的栋梁,你有何感想?

(作为课堂上的口头练习,目的在于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十、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谈谈学习本课后的体会。

3、找有关国难当头时,仁人志士奋发图强的文章,仔细品味并体会其所蕴含的精神动力。

第三课时

学习《木兰诗》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处理,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文章。为了塑造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互文等。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归纳、概括木兰的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练笔,提高仿写能力。

〖教学思路〗

一、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学生探究诗句含义

二、反复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1、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3、涵咏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细细地涵咏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

4、背诵全诗。

三、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黄河边上,曾经出现无数的英雄,其中有一位云鬓花黄的少女,代父从军,迅速成长为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巾帼英豪。

(师板书题目)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

(播放录音,正音正字;学生用卡片检查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合作学习。

(分小组讨论,学生探究、合作,疏通词意、句意,正确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加以点拔)

3、学生默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梳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找出疑问)

三、精读课文,学生探究质疑

1、诗歌一开始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由父母与女儿对话,引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缘由是什么?

3、木兰最终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

4、精读第3、4自然段,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⑴“东市……长鞭”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旦辞……鸣啾啾”,这几句渲染了宿营地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含义?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不是对偶句?为什么?

5、家里人分别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木兰的到来?

6、哪些动词写出了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时的兴奋?

7、最后一节是演唱者加上的附文,表达了演唱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十二”“百千”是具体数字吗?有什么含义?

9、第五段木兰辞官还乡,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行?

教师小结: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勤劳善良而又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高官厚禄而又热爱和平”,其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四、学生谈本课心得体会

五、体验拓展

木兰还乡后与亲人团聚,重着女儿妆时的心情如何?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讨论,课堂口头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复习巩固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句意。

2、熟读课文,力求背诵。

3、收集有关《乐府诗集》的知识。

第四课时

阶段朗读测试

〖活动方法〗

把学生的朗读水平分为四个层次,按照不同的标准、目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加以评价,目的在于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分发朗读测试表格(样表略)

二、要求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朗读水平选择自己的阶段测试目标,先在课后自己朗读,并给自己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有条件的还可以读给家长听让家长给你评价,最后选取以上三篇文章作为朗读材料,还可以附加自己的课外材料,在课堂上朗读,让小组成员为你评价

阶段测试目标有以下四种:

1、朗读声音响亮、清晰,读音正确做到“五不”: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倒读、不读破句。

2、朗读声音响亮、清晰,读音正确做到“五不”: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倒读、不读破句。且能把握重音,注意语调。

3、朗读声音响亮、清晰,读音正确做到“五不”: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倒读、不读破句。且能把握重音,注意语调。还能把握停顿,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读。

4、自然、流畅、理解、有感情地读,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处理得当,朗读时,读出语文的韵味和气势以及弦外之音。

三、教师总结并布置可爱、外朗读任务

第五~七课时

探寻黄河文明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了解黄河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点〗

进一步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活动安排〗

1、化整为零穿插安排活动。

2、分组分工安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行动起来,收集关于黄河的诗、词、文、传说、歌曲、图片等。

2、每人将所收集的资料,欣赏并进行整理、丰富,带到班里交流,互通有无。

〖活动评价〗

1、重在过程评价:

综合活动的宗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促进发展的机会。学生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出成果,“过程评价”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真组织,是否努力尝试整理材料、表达观点。只要学生在以上各个环节中有一两处下了功夫,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至于学生作业成果结论是否完整严密、设计是否新颖有创意,只能作为评价的参考因素。即使学生的活动是失败的,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他在实际操作中也就运用了多种知识,锻炼了各项能力,积累了多种体验,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东西,都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2、不求全责备,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不要希望一次活动中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做出整体规划,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各项不同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培养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每次活动之后,只需就学生的一点最佳表现给以评价(如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材料整理,与人合作,等等),不要求面面俱到。

3、多种评价方式相互结合:

评价时,应该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力求使评价成为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手段。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进行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使学生的活动成果在校园中、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这种评价可以得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课时〗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生活在黄河的怀抱中。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发展农业文明,使黄河流域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资料,研讨下列问题:

(这一活动,旨在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认识,用更多的知识,填补诗歌语言的空白,是一种典型的阅读方式;同时又自然导入本次活动,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⑴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本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仟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⑵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⑶诗中说黄河“自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抽一名代表回答问题,说对的给予奖励)

教师小结:

⑴第一问见课后附录。第二问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⑶略。

2、男女生分组讨论,搜集到的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各抽一名代表,比赛比赛,看哪方知道的多。

(本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文字表达能力。活动时,尽量让学生不照原文。应对故事做适应润色)

3、在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当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比如“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请将你所收集的说给大家听,看谁知道的多。

(本活动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积累文化知识,从而感受黄河在民族文化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指导这一活动,应把握三个环节:搜集词语──领会意义──学会运用。例如:“河清海晏”,是中国人理想的太平盛世;“泾渭分明”则是黄河的两条支流在文化中的反映(泾水清,渭水浊)。要求学生抄出例句,以便从情境上完整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要求运用词语造句。

二、歌唱黄河

1、朗诵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民谣等。

2、男女赛唱:

唱出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或歌颂黄河的歌曲,看谁唱得好。

(本活动可与音乐教师配合进行,语文教师主要在体现活动的语文特点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有关诗词部分应要求学生背诵并介绍给别的同学)

第2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吧!

1、了解黄河现状。

2、讨论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3、提些有关治理方面的建议。

(以上三项活动,要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二、宣传呼吁:保护母亲河──黄河

由学生分组承担各项任务,为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设计公益广告进行宣传呼吁。公益广告的设计力求巧妙、生动、有创意,但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如果学生不具备绘画才能、可以只用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构想。也可以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设计,以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

教师小结: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们都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焕发青春;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巨人。

第3课时

综合写作

(这一部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开展)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写一篇参加此次“探索黄河文明”活动的感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