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爱国精神。
2、能力目标:
⑴结合语境,体会某些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3、德育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语言雄浑豪放,壮美奇绝。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多方品味,借声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
2、文献法: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感性认识,全面深刻地理解文中一些艰深语句的丰富含义。
3、美点寻踪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李大钊先生画像、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资料汇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确定鉴赏基调;学生自主品读,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师生互动,共同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体验反思,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美读课文,借声音传达文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刚健有为之意;“自强不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决不懈怠,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激励着无数正直的人士积极向上,努力前进,成为后世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它不但造就了为后世称赞的无数德行卓著的正人君子,而且造就了众多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熠熠生辉的著作,《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赏读这篇文章。
设计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设计3:多媒体播放屈原、苏武、司马迁、杜甫、岳飞、陆游、文天祥、左光斗、鲁迅、李大钊……系列人物画像。
(教师画外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有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们汇成一支雄壮高昂的生命交响曲,在空旷辽远的历史殿堂中回响。他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已永远活在有灵性、有良知、有追求的人们心中。
(多媒体定格画面──李大钊画像)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人已去,但他那超越时空的激澎湃的心声,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教师板书文题)
设计4: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学生背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目标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目标二:揣摩语言,理解难句。
目标三:赏析文章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目标四:感受李大钊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师选一学生读这些文字,明确学习目标,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可自行朗读介绍,也可投影显示。
教师也可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在对中国社会进行的深刻的认识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系统的学习与领悟之后,他发自内心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首先揭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并立即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盗世界”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也就是在这一年,参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9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之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时年仅三十八岁。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
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1916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关于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一(xiè)______千里丛山(dié)______岭
险(jùn)_______ 阻(yì)______
逼(xiá)______ (qí qū)_________
奇趣横________生浊________流滚滚
⑵用词造句:
浩浩荡荡
奇趣横生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
⑴泻叠峻抑狭崎岖hénɡzhuó
⑵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可作以下要求:
⑴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⑵归纳各段大意:
学生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⑶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互动,共同解答,如有不易解释的词句,可请教老师,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学生可能提到的难句有:
①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③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④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⑤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⑥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明确:
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
②亦复如是:也是如此。
③老:富有经验的。
④阻抑:阻碍抑制。
⑤成:成就、形成。魄势:气魄、威势。
⑥趣味:意义、价值。
⑷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议,明确:
①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②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③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⑤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五、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这篇文章语言很美,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说理透辟。
生3:本文意境美,表现在长江大河的流状,与《黄河颂》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很相似,让我们尽情领略江河的壮美。
生4:本文有一种哲理美,给人一种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生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恐怕是对本文蕴含的哲理的形象表达。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见地。不论哪一种理解,其实谈的都是文章的语言美,让我们一起赏析本文的语言。
3、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⑴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ZZ(Z][ZZ)]”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
生1:本文语言美,美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与激越磅礴的气势……
生2:本文语言美,美在用词的含蓄蕴藉……
生3:本文语言美,美在意味隽永的比喻……
生4:本文语言美,美在哲理的形象表达……
⑵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
①品味含蓄美:
多媒体显示下列语句,显示一题,完成一题。主要由学生自主品味,并参阅自行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然后集体交流。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
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
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
趣味。
(“趣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李大钊的其
他作品中有相关的表述吗?)
明确: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是为民族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李大钊在其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多媒体显示: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
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一种精神?回顾李
大钊先生的生平,他具备这种雄健的精神吗?)
明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李大钊先生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英勇无畏地向一切腐朽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李大钊用生命诠释“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
多媒体显示: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
有趣味的事。
(“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
句子作了提示?联系祖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
现实,谈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运,“艰难”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 ,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多媒体显示:
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吗?
明确: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②品味修辞美,赏析意味隽永的比喻美:
教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浪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③赏析哲理类:
教师提示:本文有一种哲理美,给人以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
学生以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显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
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会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的时候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
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
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
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
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
牲中。
──李大钊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一往
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
学生交流,明确: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可以概括为“战斗的欢乐”“奋斗的欢乐”“奉献的欢乐”“超越的欢乐”等。
关于最有意义的人生,答案是多样的,如拼搏的人生、奉献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敢于冒险的人生等等。
六、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师提问: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是的,李大钊这一预言早已变成了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健的国民”。我国驻南使馆被炸的硝烟仍弥漫未消,美侦察机又侵犯我领空,王伟的英魂仍未归故里,“人权”仍无端遭受非难、指责……让我们响应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的号召奋勇前行。
海军361潜艇在执行训练任务中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不负重托为国捐躯洒热血,牢记使命前仆后继卫海疆”的铮铮誓言;大兴安岭武警森林防火队队员视责任如泰山,视绿色为生命;被誉为“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为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他别妻离母,几次进出巴格达;乒乓球世界冠军李菊虽已功名成就,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于离役之后又重新拼搏在赛场上;在抵御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冒着生命危险亲临SARS一线,姜素椿不顾病痛做试验;还有那些勇敢登临珠峰的英雄们,“不拿国籍换大奖”的中国女孩王渊……他们都是“雄健的国民”。
七、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礴的情感,感受李大钊先生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鞭时代罡风的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这些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先贤崇高的人格,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后人传承的精神火把,在火红的光焰中,我们应对自己大声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盛美丽!
八、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2、请你从课外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曲线的美,在于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①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②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③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生命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④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⑤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⑥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__________,是逆境中的__________,是山重水复中的___________是柳暗花明时的___________。
⑴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坎坷() 蓦然() 荆棘() 煎熬()
不朽() 逆境() 挫折() 截瘫()
⑵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
②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柳暗花明时的……
⑶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曲线的美?
⑷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找出与“曲线之美”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⑸最后一段空缺处依次选填的词语是______(填序号)。
A、求索 B、抗争C、欣喜 D、意志
⑹第四段列举司马迁、贝多芬、张海迪三位名人事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⑴kěmùjíàoxiǔnìcuòtān
⑵①失聪:耳朵听不见了。
②柳暗花明:指走出困境。
⑶曲线美指人身处逆境,是一种磨练,它能催人奋进,显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⑷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⑸DBAC
⑹证明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坎坷的。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活动课设计
1、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诗文朗诵比赛。
2、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辩题:(正方)艰难的国运造就了雄健的国民;(反方)昌盛的国运造就了雄健的国民。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请以《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学习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写法,写一篇短文,500字左右,题目自拟。
3、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要求:⑴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 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选自《2003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选粹》)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李大钊美文荐读
时间浪费者
中国人都是时间浪费者,都是生命牺牲者。若叫中国人牺牲他的生命,他是万万不肯的。可是他天天都在牺牲,终身都在牺牲,却一点也不爱惜。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时间就是牺牲了生命。我们每日生活的时间,平均总是自己浪费了一半。别人为我浪费了一半。在我自己浪费时间的时候,还要浪费些别人的时间。这样核算起来,全社会浪费的时间该有多少?全民族的生命牺牲的该有多少?唉!中国人的生命真贱呵!
死
死!死!死!
自从稍知人事的时候,提起这个字来,就起一种恐怖心。
去年夏天在五峰避暑。下山的时候,瘟疫正在猖獗。路径四五十里,村里尽是哭声,村边都是新冢,死的现象,几乎把我包围了。
我当时在这种悲哀恐怖的境界里走,对于“死”的本质发生很深刻的思索。
死是怎么一回事?死真是可恐怖的吗?死了的人,还有什么悲哀痛苦么?这些问题都从我脑海的底下翻浮上来。
我当时的感想是: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才成无始无终的大生命。大生命,就是大自然,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我们真可以断定死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
“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有苦痛的,生也是有苦痛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人为什么都乐生怕死呢?这都是依恋的缘故。
物理上有一种“惰性”,人性亦然。由天津往上海迁居,对于故居,总是不免有些依恋,其实上海的新居,未必比天津旧居有什么苦痛。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佳境。出浴后,更觉得严寒的空气与春风一样和暖。人对着死依恋生,也是一样的心理。
赤裸裸的人生,总不要有所依恋,总不要穿上惰性的衣裳。
我们行了海水浴,行了春风浴,还要时时行自然浴。
死的地,死的岭,都是联络人生与自然的途径。
匆匆又是一年了。我再过昌黎的时候,去年的新冢,已经丛生了一层荒草,遥看那荒草里,仿佛又现了青青的颜色了。
东坟一个老妪,西坟一个少妇,都跪在地下哭。那种悲声,和烧纸的飞灰,似乎一样的高低上下。
啊!今日是寒食节了。
我细听她们的哭声,里边都有怨诉的话,大概都是说死者抛了生者去了,死者无知,而生者苦了。
这样看来,在死人前哭,不是哭死者,乃是哭生者;不是吊坟里的人,乃是吊坟外的人。那山前山后的野哭,不是死亡的悲声,乃是生活的哀调。
“今”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那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唯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渺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足阻滞进化的。
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
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努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乐“今”是一种惰性(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决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
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 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创造将来,不当努力以回复“过去”。
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唯一的蕲向,青年唯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沈滞于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
我请以最简明的一句话写出这篇的意思来: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 “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提示:李大钊先生牺牲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但他一生中除了领导革命斗争和教书以外,也创作了不少诗文,其中有政论、文艺译作、杂感、诗歌等。这里选录的是他的随笔、散文。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针切时弊”,多半是火辣辣的,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它们或者引人冷静、深刻地思考,或者鼓舞着人们的战斗热情。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