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 黄新宇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主题为“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思乡之情。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根本没有家国之恨、亡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创设阅读情境,就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为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是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目标的确立注重“三个维度”的整合。
目标一侧重于知识能力目标。
目标二是根据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制定的,教学设计上以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为核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目标三则是针对现代学生金钱至上,爱国思想淡薄,利用《土地的誓言》所表现的爱国、思乡之情对他们进行熏陶,使他们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和教法的选择
1、引导入境,以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变,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写作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简介作者,设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3、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朗读录音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勾画易读错的字词,并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文中充沛的感情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到,让学生充分朗读更有助于他们领会文中的情感。于是,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最感动自己的话,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某句话为什么会感动自己。对文章题目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誓死解放家乡的情感。
以上环节完成之后,学生已经顺利进入情境,就会产生乐于学习、渴望掌握的期待感和积极主动、专心认真的态度与行为,比如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积极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关信息,能认真参加研讨、争论等,就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师首先进行学法示例,与学生共同揣摩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和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用词语的原意和引申义以及与“澎湃”“涌动”等词相比较来理解句子中“泛滥”的含义。然后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模样”“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但是七年级学生对个别句子深层含义的挖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我让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和第二自然段。首先让学生仿照老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独立思考后回答。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思考结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难点由各组的代表提出来,班内交流,师生合作解决。这种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确保这个环节中的每个学生的都积极主动参与。
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针对教材特点我选择了“情感朗读法”和“学法示例”,运用示范读、自由读等朗读方式,使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法示例和学法实践既引导学生学习了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的方法,又激发了他们动脑、动口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的多边对话,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了品味语言的能力。
5、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两个段落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题。
6、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坚定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信念,我设计了共唱《我的祖国》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节课我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既注重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对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的品味,又使其感悟到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受到了情感教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