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一中 王秋珍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音乐巨人贝多芬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中体会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如生平事迹、音乐成就、轶闻趣事、不幸遭遇等。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问:你从这乐曲中听出了什么?(不屈的抗争)

师:这就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曾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贝多芬28岁患上耳疾,57岁在贫穷和疾病中逝世。在聋疾的折磨中,在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他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书写了人世间的奇迹。有人把他的音乐比作普罗米修斯盗给人间的天火,把他辛劳的一生比做西西费斯推巨石上山的一生。是的,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是不平凡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贝多芬”。

二、“聆听他的故事”

1、同学们,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请说一说。

师:这是同学们课外收集的贝多芬故事,下面让我们看看作者何为带来的故事。

2、默读全文,请以女佣的口吻概述那天发生的事。

三、“阅读他的灵魂”

1、跳读课文,勾画关于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世界?

矮小,两肩极宽阔──挑起生命的重荷

衣服陈旧、不整洁──生活随便、窘迫

有力的大手──弹奏震撼人心的音乐

齐读第9节。问:这一节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贝多芬的外貌,并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它们的特征。

(脸、头发、眼睛、鼻子,坚忍无比)

2、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触动着你,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补充。

①“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孤独离群、渴望沟通、严肃善良、惊讶高兴)

②“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享受阳光、雨露、享受心灵的宁静,而贝多芬生活于一个喧嚣的世界,又没法倾听天籁。)

③“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一个激洋溢的音乐家丧失了听觉,斗志却更加昂扬。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完全压倒我!”这就是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④“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奏乐是乐队的工作,音乐却是贝多芬的生命。贝多芬的音乐完全来自心灵,来自灵魂。)

3、从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中,你发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贝多芬有着很高的音乐造诣,更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音乐巨人!但巨人首先是人,贝多芬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孤独、烦恼、暴躁、软弱,这些都无损于他的巨人形象,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更伟大。)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位名人对贝多芬的评价。(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这个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四、“感悟他的精神”

请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师:古语云:“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痛苦的产物。耳聋是不幸的,但贝多芬以顽强的意志化其为一种超生的、创造的力,他是心的英雄,生命的强者,让我们──

五、向生命的强者致敬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妙的曲子,成为“交响乐之王”;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印月》。他们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实乃生命的强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迹,请说说。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精神仓库)

师:汪国真说:“当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同学们,人生的道路难免风风雨雨,让我们以坚强的意志为伞,撑出属于自己的晴空。

六、推荐阅读(背景音乐:《二泉印月》)

书目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

【附板书】

“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会完全压倒我!”

参观──交流──回忆

外貌语言音

烦恼孤独软弱乐

苦难的压力不屈的抗争巨

【设计思路】

在这个物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学生对自然的感觉,对强者的感觉,对尊严的感觉日益淡化,教师必须借助课堂这块阵地,不断地借新的力量打动学生心灵。贝多芬是个奇人。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至今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更是令人赞叹,让人崇敬。

本课的教学,旨在以课堂学习为契机,引领学生更多地了解贝多芬,在他们精神的天空升起又一颗璀璨的“星”。因此,让学生课前自主地查阅资料,以便全方位地“看”贝多芬。

既然讲述的是音乐巨人,我就在课堂首尾分别播放了《命运交响曲》和《二泉印月》,既在结构上呼应,又在内容上吻合。如果把整篇文章比作乐曲的话,主旋律就是“走进贝多芬”,它的三部曲是“聆听他的故事”、“阅读他的灵魂”、“感悟他的精神”,再奏出“向生命的强者致敬”,达到乐曲的高潮。

狄尔泰倡导的生命(Leben又译生活)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消逝而精神留痕于文本。诚如《孟子·告子》中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阅读文本就要设身处地去体味作者所处时代及其为人,与文本中的人物相会、交流、撞击,体验他们的遭遇、欢乐与痛苦。正如王国维 所说:“入乎其中,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音乐巨人贝多芬》展现的并非贝多芬“泰山临绝顶”的艺术造诣,而是他的生活遭遇、抗争意志以及作为常人的一面。你看,贝多芬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耳朵聋了,却不得清静;面对小孩的嘲笑、捉弄,贝多芬的自尊心受了伤,感到“倒霉”;一旦得知来客是来了解他“真实的好灵魂”的,贝多芬就泪光闪烁了。他倾诉了他的孤独、软弱……因此,我认为,设计“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便是对文本的第一层挖掘。当然,仅仅处于第一层面是不够的,在文本的启发下,还应引发新的思考。《朱子语类》(卷62)中说:“大概圣贤之言,多是略发于萌芽,更在后人推究,演而伸,触而长。”阅读任何文本需延伸发挥。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特别强调阅读的当代性,他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越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的反响,使文体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因此,我从贝多芬这位十八世纪的强者延伸到当代的强者,让学生说说感人的事迹,接受心灵的洗礼。应该说,这样的思路设计重在学生的体悟和精神的震撼。

【问题与讨论】

写音乐巨人为什么不写他的音乐成就,却写了他的脏、乱以及软弱、苦闷、孤独?这样会不会影响他的巨人形象,影响学生对他的崇敬?

针对语文教学中“平面化思维”与“单向操作”的问题,有教师主张在阅读教学中“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这种主张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讲是有创意的。但是,“二不”并非是“没有目标”、“没有答案”。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这个“目标”应当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形成’的。”这个“答案”是由学生自己领悟到,而不是教师直接告示学生的。韩军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不能用‘人解’去统一‘我解’,去否定‘我解’。”有教师认为,《音乐巨人贝多芬》应尽力挖掘贝多芬与苦难抗争的顽强意志,至于其他,可一语带过甚至按下不表,这样才能让学生崇敬伟人。上课伊始,有学生告诉我,应该称贝多芬为音乐狂人。因为课外有文章说,他弹琴时将冷水泼在地板上,动不动就发怒,搬家。

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既不能歪曲文本本身的意义,也不能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两者该如何统一呢?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获得首先要“倾听”文本的诉说,“倾听”是对话的开始。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或资鉴材料。

课前,学生还收集了贝多芬的大量资料,他的不媚权势、坚持真理以及倔强抗争,追求艺术、忘我投入等品质显然是很快地打动了学生的心。而他的怒暴、苦闷,一切缘于他所罹的聋疾。要知道,音乐是他的生命啊!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却“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学生不难发现,文本中贝多芬不整洁的衣服,杂乱无章的房间,以及他的软弱、苦闷、孤独,既写出了他作为常人的一面,又突出了他生活上的艰辛,创作上的艰难。这就是活生生的巨人,让读者可见可感可近的巨人,而不是只可仰视的完美主义英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