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张悦群
【教学设计A】
〖发现阅读〗
创意说明:认知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评价的过程,其中的转换就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大脑进行重新组织,经过这样的转换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发现。发现阅读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家作品,成语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作品。
2、请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本文写的就是吕蒙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因后果。
二、阅读课文,探索发现
教师可提示方向如下: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延用至今的词。
5、发现表不同语气的词。
6、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
7、发现通假字。
8、发现词类活用的现象。
9、发现孙权的善劝以及他对吕蒙的器重、关心与期望。
10、发现吕蒙的从善如流与好学上进。
11、发现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
12、发现孙权与吕蒙对话时和鲁肃与吕蒙对话时不同的神情态度。
13、发现文章剪裁的精当与记事的简练。
14、发现文章对话描写的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15、发现作者对于孙权的“劝”的正面描写与对于吕蒙的“学”的侧面烘托这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16、发现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
三、小组交流,集体整理
四、代表发言,成果共享
【教学设计B】
〖联类阅读〗
创意说明:联系学生学习过的在内容、主题等方面与本文类似或相关的文章来促进阅读理解,即联类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于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发现,将语文学习内容内化为语文认知结构,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联系与本文相类似或相关的文章进行综合阅读,思考一个问题:人应当怎样做学问?
例如:本文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从善如流、好学上进;《伤仲永》告诉了我们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了我们要爱好发问,善于发问,关心自然与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论语》告诉了我们许多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严谨、刻苦、专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注重与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已经获得成功的师长进行交流切磋;《邓稼先》告诉了我们做学问、搞研究需要有团结协作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音乐巨人贝多芬》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狂热的梦想;《我的信念》告诉了我们做学问需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问有兴趣;《最后一课》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还需要有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联类阅读,比较其内容与写法的异同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四、从以上所有进行联类阅读的文章中摘录关于学习的警策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整理后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学设计C】
〖编演剧本〗
创意说明: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情节感强,画面感强,很适合改编课本剧。教学本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翻译全文
二、通读全文,理清情节
劝学(开端)—就学(发展)—论议(高潮)—结友(结局)
三、品味描写,认识形象
1、研究人物对话,补白神态心理。文章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简洁,对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神态及心理并没有怎么加以表现。研究对话,要将人物在对话中的神态和心理进行补白,以便改编课本剧时进行对话中人物神情态度以及谈话氛围的设计。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笔墨十分生动,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2、结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了解人物的个性气质。
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学识、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四、根据以上学习活动对于情节和人物的把握,尝试改编课本剧。
五、集体对课本剧进行修改完善,并挑选合适的演员表演课本剧。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罗斯福一语定乾坤
沈秀涛
1940年12月17日,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终于在记者招待会上露面了。
此时,正当美、英、苏等国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关键时刻。英国处在欧洲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线,由于黄金外汇已经枯竭,根本无力按照“现购自运”原则从美国手中获取军事装备。作为英国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纳粹击溃,希特勒一朝得势,势必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美国国会一些目光短浅的议员们只盯着眼前利益,丝毫不关心反法西斯盟友和欧洲糟糕的战局。罗斯福认为:应该说服他们,应该使《租借法》顺利通过,应该全力支持英国。为此,他特别举行这个意义重大的招待会。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罗斯福在简要地介绍了《租借法》以后,紧接着用浅显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设想,“假如我的邻居家失火,在数百英尺处,我拥有一条浇花的水管,要是赶紧借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能帮他灭火,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但是,在借出前要不要跟他讨价还价?‘喂,朋友,这条管子得花15元,你得照价付钱的。’此时,十万火急,邻居到哪里去找钱。我想,还是不要他15元为好,只要他灭火之后原物奉还。如果灭火后水管还好好的,他会连声道谢;如果他把东西弄坏了,他得照赔不误,我也不会吃亏的。”
记者们紧追不舍,问罗斯福总统:“请问,总统阁下所说的水管一定是指武器了?”
“当然,”罗斯福毫不掩饰,“我只不过以此来阐述《租借法》原则而已。也就是说,如果你借出一批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而且没有损坏的话,你就不吃亏;即使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干脆丢弃,只要别人愿意理赔,我想,你依然没吃亏,不是吗?”
罗斯福总统一番比喻,举一反三,浅显易懂,即刻语惊四座,并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传遍全球。此番妙语不仅说服议员们无条件支持《租借法》在国会顺利通过,而且也赢得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反法西斯国家首脑的高度评价。
〖使用建议〗
孙权三言两语就帮助吕蒙消除了畏难情绪,克服了人的惰性,最终学有所成,获得惊人长进。和孙权一样,罗斯福十分善“劝”。一个浅显的比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疏通了心理障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事情获得了进展。教学时,可利用本文作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学习劝导人,帮助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