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社戏》教学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 曹俊梅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社戏 >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是自由的天堂。成人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品味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另外,他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了《鲁迅全集》中。

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弱点。那么,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分析课文

教师泛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线索,根据线索划分段落。

1、线索:看社戏。

2、段落:

第一部分(1~3段)看社戏前。

第二部分(4~30段)看社戏中。

第三部分(31~40段)看社戏后。

四、学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于南山”。

⑶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两个字来”。

⑷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最聪明的双喜、乐于助人的桂生、公而忘私的阿发。

⑸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祥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引导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思考:

看戏之前遇到了几次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并找出反应“我”心情变化的词语。

明确:

三次三波折,三次转机,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2、找出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其运用之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头上一磕,退后几尺,既又上前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3、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般的戏台,而且回来时却将戏台放至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彩的描写埋下伏笔。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缜密。

4、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那铁头老生没表演绝活,小旦唱得听不得,很老的小生让人乏味,后来“我们”所怕的老旦出场,唱起来没完没了。

5、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一致赞成回去。重点品评“偷豆”一节,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偷”谁家的?怎样“偷”?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然后思考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晚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吃呢?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的,随心所欲的享受。

⑵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特定的环境,豆味也就不同了。

⑶是在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鲜。

2、分析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形象,他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3、讨论文章最后一句。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这句话有哪些深意?

⑴不可以,因为这句使我们联想起自己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引起“心弦的共振”。

⑵假设将最后一句删去,作品的感染力就大为逊色。

⑶这句话表明鲁迅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内心深处一些闪光的品质,如淳善、直率、质朴等。

七、齐读全文,并谈论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1、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六一公公送豆。

八、总结全文

1、中心:本文通过对“我”十一、二岁时和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写作特点:

⑴景物的描写传神逼真;看戏途中的夜景,表现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写赵庄戏台;写归途的景物“比喻”。

⑵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

九、布置作业

1、背诵从“一出门”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习作课后练习第二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