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竹影》教学设计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中学 劳静文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竹影 > 《竹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感悟丰子恺作品的艺术之美。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难点】

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丰子恺的资料(包括人物简介、漫画、散文等),将其整理、归类,用电脑制作成“丰子恺专刊”并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有一位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就是丰子恺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子恺先生清幽玄妙的文笔,走进他的艺术长廊,做一次美的漫步。

二、简介作者

请一位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与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课文内容及中心。

2、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表现童真童趣的描写,并点评、赏析: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并在画竹影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艺术殿堂的领路人──爸爸,他因势利导地给我们上了一节艺术课。体现了一种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生动、形象的表现童真童趣的描写。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深入探究

1、联系本单元是围绕“文化艺术“而展开的:

《社戏》──(乡村)戏剧艺术

《安塞腰鼓》、《观舞记》──舞蹈艺术

《口技》──民间传统艺术

《竹影》──绘画艺术

2、在绘画艺术中画马难还是画竹难?

3、画竹难,相信画竹影就更难了。那么,为什么题目叫《竹影》而不叫《竹》呢?竹影是否能体现竹的美态?

4、首先,这篇散文的确是“我“和小伙伴在月光下画竹影。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请看爸爸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请归纳一下:

⑴绘画形式不同:中国画像符号,

⑵颜色不同。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由此可见,《竹影》这个题目更能体现中国画重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特点。

5、补充材料:

朗读台湾作家、画家刘墉先生《莹窗小语·画中的哲理》里的一段话:

体会中国画不在“像与不像”,而在“姿态”、“神气”、“风骨”。

当时薛博士首先指着邵幼 轩女士的一幅竹子说:“中国人的绘画就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人生观。当他们画竹的时候,不仅描写竹的形象,更表现了竹的节操;他们把竹子比喻为君子,将竹的精神带入自己的生活。

你们看那虚心劲节的竹,它虽无艳丽的外貌,却有挺拔的风骨。它们不畏打击,在狂风骤雨中依然站立;在严霜厉雪后依然青翠。它们愈挫愈坚,也愈站得稳、立得直。

你们再想想竹的用途,它的芽可以吃;它的干可以做家具建材;它的枝可以为帚;它的叶可以包粽子做斗笠;它的每一寸、每一分都能供我们使用;它奉献全部的生命造福人群,这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选自(台湾)刘墉《萤窗小语·画中的哲理》)

五、合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丰子恺专刊资料。

2、请同学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丰子恺的漫画。(用投影仪把漫画投影出来)

3、赏析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点评,体会丰子恺作品“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感悟艺术之美(配乐:小提琴曲《无言独上西楼》):

⑴注意释题:人散后(时间 热闹归于静谧)一钩新月(不是圆月,可联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如水(如水的不仅是天,朋友间的情谊也如水。如水般清、纯、深)

⑵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意境。

⑶语言清新、隽永、凝练、耐人寻味;漫画笔法简洁、雍容恬静。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⑷一个美丽的错误(新月画成残月)

⑸古诗新画(题目选自谢逸宋词《千秋岁 咏夏景》)

⑹以静衬动(此时的“静”衬朋友相聚时的“对酌”、“结社”、“浪游”、“狂歌乱舞”。)

六、作业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意一下,想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如果有,请用文字写下来。

2、小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