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荒岛余生 >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泅、斫、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等词语。

⑵了解笛福及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2、能力目标:

⑴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点,概括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⑶体会鲁滨孙以“借方”和“贷方”的格式作的笔记的启示,鉴赏课文的理性美。

3、德育目标:

⑴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⑵培养学生勤勉实干爱劳动的作风。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理清心态变化历程,体悟其中蕴含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学习的关键是理清人物的心态变化历程,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通过充分阅读、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研讨法:

引导学生探究疑难,如鲁滨孙落难荒岛上计算时间、记日记等行为的意义,激活思维,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学生回答)这就是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传奇人物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笛福和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看着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2:

介绍《鲁滨孙漂流记》中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导入学习。

鲁滨孙出生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他父亲希望他在家乡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挣得一份家业,一辈子过安分守己的日子。但从幼年起,鲁滨孙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险生涯。

他从伦敦买了一些廉价的物品,然后由海路直抵非洲,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品,盈取暴利。他看到有利可图,便再度前往非洲,却不幸遇上了海盗。他成了强盗头子的奴隶。但他善于察言观色,很快便得到强盗的信任,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乘机逃走,并带走了小黑奴佐立。在海上逃亡了10天左右,他被一艘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后,他卖掉了小黑奴,买了一个小庄园,开始了庄园主的生活。但他不甘于平庸,又一次出海冒险,去非洲贩卖黑人。这一次运气又不好,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沉没,除他死里逃生爬上了一个荒岛外,其他人均葬身鱼腹。小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野兽。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鲁滨孙在孤岛上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所涉及的内容。(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他早年经营过多种行业,也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

他曾三次饱尝铁窗之苦,几次经历逃亡艰辛。在59岁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为此,

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

笛福的“鲁滨孙小说”,以第一部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临其境。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悟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骨(biān)息(zhì)崔巍(cuīwēi)

黑(qī)嵌(xiāng)匍匐(púfú)

形(zhuī)威(xié)雪(jī)

2、释义:

作践:糟蹋。

搁浅:①(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②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那事。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听从命运的安排。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

带。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

神秘奥秘的意思)。

虞:忧虑。

泅:游泳。

斫:砍、削。

2、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教师提示:课文节选部分,并没有多少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路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体悟荒岛创业所折射出的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思考:

⑴找出表现初上荒岛的鲁滨孙的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等心情的词句。

⑵身陷绝境的鲁滨孙对自己命运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⑶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如:“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这个孤零零的地方”“在这样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等。

⑵遭遇海难被陷荒岛之初的鲁滨孙,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环境,在悲观沮丧的同时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调整了心态,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之中鼓起勇气,孤身创业。文中写他的思考经历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三个阶段。

生存问题阶段,侧重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物质问题阶段是叙述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如计算时间、打造木栅栏围墙等。精神问题阶段写鲁滨孙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安心于荒岛生活。这三个方面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⑶既可以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解读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文中鲁滨孙对生活感悟的哲理性语句。

如: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⑵“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聊”一词在字典中有如下三种解释:

A、姑且B、依赖,凭借C、略微

请把下面词中“聊”的正确解释填到横线上。

⑴沮丧无聊________ ⑵聊以自慰________

⑶百无聊赖________ ⑷聊表寸心________

⑸民不聊生________ ⑹聊备一格________

2、选词填空。

充分充足充沛

⑴于是我又想到,我这时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是多么

()。

⑵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精力。

⑶流落到这个荒岛上,那么,我就有()的理由认为这是

老天爷的意思。

3、给下面句子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关联词。

即使因为假定如果甚至不但

_______我现在还像我初上岸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生活必需

品,也没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我的情形又会怎么样?

“特别是”,我大声对自己说,“_______我没有一杆枪,没有弹

药,没有制造物品的工具,没有衣服、卧具、帐篷,或任何遮盖的

东西,我又怎么办呢?”可是现在,这些东西相当充足,_______

将来我的弹药用完了,还是可以活下去的。我相信我这一生是不会

有冻饿之虞的,________我老早就考虑到怎样预防意外的事故,

考虑到将来日子,______考虑到我的弹药用完以后的情况,

______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4、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画线句子相仿并形

成排比。

世上的事或物,有时往往在对比中才能显现出它们的意义。

譬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B⑵A⑶B⑷C⑸B⑹A

2、⑴充足⑵充沛⑶充分

3、假定如果即使因为不但甚至

4、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10~12语段,思考:

⑴“我”把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段主要运用的手法是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其用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选段集中表明“我”的心情由上岛后的绝望变为充满希望,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㈡。

参考答案:

1、⑴写出来给自己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

⑵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⑶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而是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2、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研读探究身处绝境的鲁滨孙的心理及行为的意义,体悟理智思辨的人类精神。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四人学习小组互查,教师个别抽查。

二、研读探究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合作探究:

⑴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⑵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⑶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哪些可贵的人类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⑴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⑵鲁滨孙虽身陷绝境,但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⑶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鲁滨孙打定主意在岛上苦度余生,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理智地做出的选择。正因为这样,鲁滨孙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他的思想行为中包含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追求尊严、富有理性等人类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就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大胆质疑,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涉及:

⑴作者为什么用4、5两个语段的篇幅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⑵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的行为?

⑶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⑷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⑴鲁滨孙既然决定在岛上苦度余生,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来自文明社会的鲁滨孙,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⑵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己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⑶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不能把他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⑷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作者不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我”落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同时简直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生活的唯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为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三、体验与反思

教师导学: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28年的孤独时光,勇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是他性格中的亮点。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象,用情境说出你的生存理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1、2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这个认为有理由吗?这是否是

“我”的悲观情绪所造成的?

2、“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夺眶而出”

一词的近义词,并说说可不可以替代使用。

3、“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 所造出的生灵,害得 这样不幸。”

文中两个“他”的意思一样吗?“他”各指代什么?生灵在这

里指的是什么?给“作践”一词注音,并说说它的意思还可用

什么词代替?

4、文中的“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分别指的是什么

情况?

5、“可是,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

的这种想法,责备我”中“另外一种力量”指的是什么?责备

我什么?

参考答案:

1、有。因为“我”被凶猛的风暴完全刮出了原定的航线,流落到荒岛上。

不是,是面对着这毫无前途的现实。

2、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是:“我”前途暗淡,要在孤零零的地方,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热泪盈眶”。不可替代,热泪盈眶是因激动而流泪,而非失望。

3、不一样。第一个“他”指苍天,第二个“他”指的是自己。“生灵”是生命、百姓。

zuò jiàn(口中多读zuójian)。可用“糟蹋”代替。

4、“不幸”指流落荒岛。“孤立无援”指岛上荒无人烟,无法生存。“沮丧无聊”指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余生。

5、求生的、充满希望的、对生活热情的思想和理解。责备我的不知足,应为保全生命而满足。

五、课堂小结

阅读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鲁滨孙漂流记》,逼真自然的荒岛生活的描写,启示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逆境中锻打成熟的生命会更灿烂辉煌,对人生、对民族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去畅游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鲁滨孙的世界,去催发人生航帆直挂沧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

戈壁上的两粒种子。“天哪!”一粒种子惊呼道,“太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它在唠唠叨叨的抱怨中死了。

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地下扎去,用尽力气吸取着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分绿色。”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

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其实,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这则材料中的胡杨和《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被弃荒岛的经历给你些什么启示?请以你获得的启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和看法,也可以写小说、童话和寓言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全书,写出有个人见地的读书笔记,并在班上组织交流。

2、小说中的鲁滨孙在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建立起自己的物质“王国”。其中涉及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请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并把它归结整理到自己的收藏夹中。

3、课文第6段结尾说,鲁滨孙在荒岛上“想不出任何方法制造墨水”。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想出制造的方法吗?试想,当人遇到与之类似的生活困境时,应该怎样面对?

4、仔细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开头《去航海》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在家中排行老三,从没有正经学过什么东西。很小的时候,我脑子里便充满了周游世界的想法。我父亲有着浓厚的传统思想,他要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除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外,还叫我念了乡村义务学校。父亲原指望我去学法律,但除了想去航海,我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航海的执著,对母亲和朋友的忠告和劝说,都强烈地抗拒不遵。我的固执乖戾,仿佛注定了我日后必将遭受不幸的生活。

父亲严肃而又十分明智,由于预见到我计划中存在危险,他给我的忠告严厉又精辟。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非常温和地劝说了我一次。他问我除了仅仅想在海外瞎闯外,我还有什么理由离开自己的家庭和故土呢!在家里,我可以依靠家人的帮助,有着光明的前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可以过上一种安逸而舒适的生活。他告诉我,那些到海外去冒险、去闯世界,或是借此以扬名的人,一种是穷途末路的人,另一种便是充满野心的人。这两种情况,对我来说,是高不就低不成。他说我的社会地位居于两者之间,也可称作中间的阶层,最能予人以幸福。这不同于那些体力劳动者那样吃苦受累,也不像那些上层阔人那样,被骄奢、野心、猜忌所充斥而感到烦恼。

⑴“很小的时候,我脑子里便充满了周游世界的想法。”你怎样看待鲁滨孙的这一想法?

⑵“我父亲有着浓厚的传统思想,他要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除了必要的家庭教育外,还叫我念了乡村义务学校。”父亲的这种浓厚的传统思想对“我”是否有益?“我”为什么不遵守并强烈地抗拒父母及朋友的忠告和劝说?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⑶父亲给“我”的忠告严厉又精辟,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4、⑴富有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对宇宙世界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渴望揭示奥秘。

⑵受一定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肯定有益。“我”的探险精神让“我”这样做,虽然结果是遭受了一些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难,但也让“我”的人生有了他人所未曾有过的经历,“我”的冒险精神得到证实。

⑶家里有人帮助,有光明前途,通过自己努力,可过安逸舒适的生活。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关于鲁滨孙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孙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孙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简单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修筑栅栏,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干,从不气馁。他用近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能坐24人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花12年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孙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孙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孙顽强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孙子。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