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虞晓慧
【教材分析】
1、重点:
“山”与“海”的含义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难点:
诗句优美凝练而又难懂的语言。
3、关键: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读生疑,以读促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作者王家新;
⑵理解“山”与“海”的含义,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⑶初步掌握质疑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反复朗诵,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和技巧,并熟读成诵。
⑵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归纳、概括,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明白:通往理想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只有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喜爱诗歌。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的丽水是“浙江的西藏”,浙西南山区,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面对连绵的群山,你们曾想到什么?
2、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齐读,正音正字。
2、师: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下面,就让我们齐读课文,同时思考:
⑴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⑵“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三、研讨探究
1、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优美、含蓄而又凝练的。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你喜欢的?还有哪些句子是你不理解的?请在原文画出。
(穿插质疑方法指导)
2、学生自由质疑,易──当即解决,难──全班同学作标记,师简单板书,小组讨论后解决。
3、4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4、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⑶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⑷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⑸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飘”来的种子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⑺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
⑻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⑼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
5、在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男女生分读。
四、拓展延伸
1、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曾遇到过哪些“大山”?征服了吗?
2、你曾有过哪些梦想?实现了吗?
(以上任选一题)
3、师:诗歌是美的艺术,绘画也是美的艺术,音乐更是艺术的宠儿,它们是相通的。读完这首诗,你认为可以给它配上怎样的背景音乐和画面?
多媒体演示:
1、请同学们配乐(曲名/描述)、配画(画名/描述/背景色)。2、请为这首诗设计“诗歌 MTV”。
(以上任选一题。)
师示范:画面上出现连绵起伏的群山,空旷而辽远的背景音乐响起,在山谷中悠悠回荡。镜头摇近,定格在一扇洁净的窗户上,一个小男孩,歪着小脑袋,趴在窗户上,一动不动。特写镜头:小男孩那乌黑的、充满幻想和好奇的眼睛,此时,背景音乐停止,画外音响起:山那边是什么呢?
4、师:现在,就让优美的音乐在你心中响起,让动人的画面在你眼前浮现,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一次朗诵《在山的那边》。
五、课堂小结
1、质疑方法;
有疑而问,无疑而问……
2、师:同学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即将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六、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