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生命 生命 >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骚扰、小憩、庸碌、糟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词语。

⑵摘录、体会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2、能力目标:

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鉴赏本文珍爱生命的人文美。

⑵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⑶培养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的精细阅读习惯。

3、德育目标:

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难点】

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选取三个寻常事例,抒发对生命全面而又深刻的理性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诵读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反复朗读,用心领会文意,感悟生命的意义。

2、自读点拨法:

本文为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3、比较法。

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品评比较,培养赏析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课堂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抓文章主题词,理解文意。合作探究,领会写作意图。比较阅读,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俗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生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时,所要面对的就是在自然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使生命河流光彩有力,无论构成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因此,礼赞生命也就成为一个不老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女作家对生命价值的参悟和颂扬。让我们在与作品对话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设计(二)

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观照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悟便多了几分亲近和自然,《生命生命》便是这样的精彩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与作家对话,去感受有意义的生命之歌。

二、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⑴给加粗字注音:

(qì)(gū)负(sāo)扰 (yōng)碌

(qíng)天(hàn)地 糟(tà)

⑵释义:

小憩: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糟蹋:浪费或损坏。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应许:答应。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速读全文,画出各语段的主题词,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三个寻常事例中引发出的。

读一篇或一段文章,要善于抓关键词或主题词,从而抓住中心,抓住精神。如课文第一段都是围绕“生之欲望”一语展开的。课文各语段主题词示例: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4、学生着重诵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强烈呼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举例子要切合课文内容,如雷锋虽然只活了22岁,但短暂的生命却发挥了无限的价值。

三、精细研读,品味鉴赏

1、听读课文录音,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有哲理的语句。并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合作研讨:

⑴对文章开头写小飞蛾的事例,有两种看法: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文意?

⑵课文写了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⑶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⑷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研讨、回答,教师点拨:

⑴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二种理解更切合文意。

⑵第一个事例写小飞蛾,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是说一粒香瓜子在几乎没有生长条件的环境下,冲破坚硬的外壳,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以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是写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脏的律动,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而严肃地思考人生。这样,从动物、植物写到万物之灵的人,由生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而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举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呼唤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⑶小瓜苗虽然仅仅活了几天,但是掉进墙角砖缝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冲破坚硬的外壳,成长为小瓜苗。从这个角度上说,小瓜苗确实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至于小瓜苗仅活了几天,那是由它自身的营养机制决定的:养分消耗尽了,又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⑷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

3、比较延伸:

阅读课本第13页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一文,试与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小飞蛾的事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以三个事例中引出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结合,而沃森的同题文则文学色彩强烈。

4、语言运用与积累:补写一句话:

投影:

⑴一只_____不停地在_____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⑵_____在_____小憩。

⑶________令我震惊。

⑷________令我肃然起敬。

⑸_______昂然挺立______。

⑹________足以擎天撼地。

⑺我可以______也可以______。

⑻________庸碌一生。

⑼我应许____________。

⑽________遇福遇祸,或喜或忧,________。

四、课堂练习

(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1、仿照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和形式续写两句话: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段,完成⑴~⑹题:

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树林前,在岔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在这里,瓦莉亚和故乡的同志们被送上了绞架,牺牲在这空寂的广场上。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站了很久,然后他走下路边的陡坡,进了烈士公墓。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就在这里,故乡的同志们英勇地牺牲了。他们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就做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生命的意义》

⑴文章前四段写街道“冷冷清清”,监狱“阴森森”,广场“空寂”,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这类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

⑵前四段写“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松林“沙沙作响”,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这类描写又渲染了什么气氛?

⑶“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这个设问句的含义是()。

A、对生活提出的疑问B、对生命产生的疑问

C、对人生的严肃思考D、由事业产生的联想

⑷“回忆往事”的含义是()。

A、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严肃认真B、说明他的事业很有成就。

C、表明他一生问心无愧的自豪D、说明他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

⑸“幽思”和“哀思”在文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⑹“人,应当赶快生活”一句中“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⑴略。

⑵①渲染了遭受敌人破坏后的肃杀气氛。

②渲染了战胜敌人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

⑶C

⑷A

⑸不可以。因为“哀思”指悲哀的思想感情,表现保尔对烈士的哀悼;“幽思”指内心的深沉思想,表现保尔对人生的思考。

⑹献身人类的解放事业。

五、课堂小结

有人说,生命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病痛中的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更多了一份冷静、一份顽强、一份哲理。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给人以生机和希望;人们礼赞生命,是因为它的宝贵和美好。是的,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鲜活的生命才精彩有力,这便是作者,更是启示给我们读者的人生信条。

六、布置作业

1、句段仿写: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追寻,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之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提示:这几句话是《三月三》中描写果农整枝时挥刀砍掉没用的枝条,让树根为结果储存养料的场景后的一段议论文字。

要求:句式相似,语意连贯。

2、阅读语段,完成⑴~⑷题:

小草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你看,在沼泽地里,它们把彼此的根须纠结在一起,一簇簇、一团团地漂浮在泥水的表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增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草甸子。在那人兽绝迹的地方,是草,用自己的身躯填筑着生命的阵地;在荒漠上,终日风沙蔽日,一年难得降下几滴雨水,一切生命似乎都不复存在了,但在沙梁的坳部,你会发现一种叫做芨芨草的勇士们,在那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勇气向人们宣示:大自然不是不可征服的;甚至在人烟稠密的城市里,在人们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着生活。

⑴语段中加粗词“那里”指代________。

⑵画线句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和____。

⑶联系语段的内容,请写出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草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⑷我们应该向小草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⑴沙梁的坳部

⑵弱小强大

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联系作者(杏林子)的身世,谈谈她为什么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写几句话谈谈认识。

2、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对于生命的感悟又何尝不是这样,生命的质感竟是如此触手可摸,请同学们以“生命”为话题写出自己的体验。

3、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⑴~⑹题。

人生如月

天上的月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随随便便地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是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便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月如斯,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随形,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本平淡的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能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接物待人,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益。

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⑴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污为虎作

⑵文章第1段“月月如斯,岁岁如斯”中的“斯”具体指什么?

⑶人处于顺境时,常会有什么感觉?作者是如何告诫的?

⑷针对有人身遭恶时厄运的种种实际,作者是怎样劝告他们的?

⑸文章第4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⑹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⑴èdiànchāng

⑵指月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

⑶优人一等。

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

⑷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

⑸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⑹告诉我们人处顺境不狂,逆境不悲,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生命三题:

1、感谢生命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生动,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地信服。

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选自2001年4月5日《人民日报》,作者:李丹)

提示:本文作者从杨絮借助风力传播种子这一大自然的生命现象中引发对生命意识的哲理思考,提出了“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这一浓缩着人生感悟的理念,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文章运用托物明理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虚实相生,逐层深入,说理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摇曳多姿,文采斐然,魅力无穷。

2、生命的奇迹

每一次生命的绽放,都是一次惊喜;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奇迹。

不知何时,阳台上那个废置已久的花盆中,竟长出一株瓜秧来,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但一个生命既悄然而至,我又怎能不惊喜相迎。生命,不就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么?

但瓜秧的孱弱,却令我担心。也许它的消亡就会像它的出现一样,来也悄悄,去也悄悄。生命,原本就是没有定数的。

日子悄然而逝,但瓜秧却依旧活着,仿佛要同命运抗争似的。小小的叶片傲然挺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匍匐在泥土中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它们是不屑为之的。茎叶上白色的茸毛,在阳光的映射下现出几分金黄,不由给瓜秧平添了几分柔美。我不禁起了怜惜之心,将它的茎条攀缠到了一根本条上。余下的,全看它自己了。

我不谙养花之道,对花素来是持着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的。小小的瓜秧在无人照管的情况下,若想在这盆砂土中立足,实非易事。但它,却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它将根须深深地插入泥土中,它用茎条牢牢地攀住木条。这一切,都仿佛在向人们证明:它要抓住生命,绝不放松。没过多久,它开出了漂亮的小黄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欢欣。

我曾一度以为,这便是它生命的极致了,灿烂的生命终将要以明日黄花为结局。然而,我错了。这,仅仅才是开始。花儿渐渐地衰败了,只有绿叶上依旧泛着勃勃的生机。阳光在叶片上流转,现出一片斑斓;雨滴声声,敲打着叶片,洗出页页新碧。瓜秧越长越旺,叶片有的已有手掌般大小了,呈现出老绿色;有的还未褪掉鹅黄的底子;但大多是那种绿如翡翠的叶片儿。

一日,我拨开层层掩映的叶片儿,在一朵小黄花的残骸上,竟发现了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翠瓜。

我毫不怀疑这个小翠瓜终将长大。因为我知道,这株瓜秧一直在创造奇迹,从存活,到开花,到现在结果。

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奇迹。

3、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儿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第七个月,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以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了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包,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地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选自《山河判断·和田行吟》)

提示:这是一篇寓言。年轻人的心捉摸不定,有时像五月晴朗的天空澄澈透明,有时却像暗流卷涌的海洋深邃莫测,忧郁、彷徨是难免的。生活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目标以激发动力。如果失去目标,生命就像坐滑梯很快滑到最低点,甚至陷入精神“死穴”。那位年轻人原来之所以厌倦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奋斗目标。后来在老人的指引下,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目标引领他逐渐进入创造的境界。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每天快乐而充实地劳动、创造,这就能摆脱虚无和抑郁,挖掘到生命本原的意义。一棵大树生长了几百年,郁郁苍苍,冠盖如云,可是,生命之初,只因了那粒小小的种子。这是生命的力量、创造的力量!确实,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朗读(三)

停顿的技巧。停顿用来提起听众的注意,表示感情的转换,表达内容的层次,满足换气、控制语速,使语意完整的需要。

从内容上说,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

1、定语较长时,定语后要停顿。如:那好像是一个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2、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

3、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前要停顿。

4、主语谓语之间有时要停顿。

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延长了停顿的时间,或者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构停顿是为了表示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停顿的时间长短为段落(层次)句子。

从时间上说:

1、题目的末尾一般要停三拍,表示题目与正文之间的间歇;段与段之间停三拍。

2、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要停两拍。

3、分号处一般停一拍或一拍半。

4、逗号处一般停一拍。

5、顿号处停半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