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阅读教学是个对话的过程──《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周亚萍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 阅读教学是个对话的过程──《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1、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像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

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使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

2、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出示课题)

(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对话,从而感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轻声跟读:

屏幕上,随着课文字幕的不断上移,相对应地出示相关的画面。比如:春草如茵图、春花烂漫图、春雨绵绵图、杨柳依依图、春风送暧图、众人迎春图等等。

(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初次交流。画面的呈现,即学生与自然间的对话,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2、学生自读有关内容(第3~7自然段)。

问题: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跳读课文,再次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对文章的结构作理性解读。)

3、理清文章思路:

⑴随着问题的解答,打出字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点击出景物。

(盼春)

(绘春)花草风雨人

(颂春)

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第3~7自然段都是具体描绘春天的,而第2自然段则是对春天的总体描绘。

那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讲了什么呢?点击出现“盼”、“颂”两个字。

(学生速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可根据“盼望着,盼望着”一句得出“盼”字;可由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引申出“颂”字。)

三、研读与赏析课文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从文本回归自然,将语文生活化处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多重对话是学生欣赏五幅春景图的引子。)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你最喜欢的春景的呢?

打出字幕──—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有感情地选读语段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亲密接触。个性阅读,多角度阅读又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学生间的对话,有助于每位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拓展与深入。)

切换字幕──—要求:

①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②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⑴学生自由畅谈探究成果,并以一定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来处理朗读,表达情感,同时开展生生评价;教师指导、交流,并作整体的把握。

⑵请共同喜欢一幅春景图的学生站起来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鉴赏。

(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基础上学会表达美,从而真正领悟其意境,又一次与作者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融入学生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本中某些字、词、句的独特体验,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教师也可以通过歌声来表达,如《江南春早》。)

(欣赏五幅春景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小组讨论及评价中,学生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的系列对话层层打开。教师将自己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成果呈现给学生,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赏读与小结

打出字幕: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朱自清笔下独有的《春》。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语皆情语──—小草、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撩拨起我们无比的喜爱之情和无限的赞美之情。

(在小结中,教师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心与心”地面对,并对课堂中的对话活动做出综合性评价。)

五、配音朗读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配乐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完成了与文本、与作者的最终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成果展现。)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特别是诗句。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春的诗句。

小结: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样是写春天的景致,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诗人笔下的春天带上了不同的色彩,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诗句交流,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不同的文本、与不同作者的情感对话,它能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体验。)

七、作业

1、仿写《春》的一个片段(任选一主题:春、夏、秋、冬)。

2、整理或誊抄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访谈录】

江平:周老师,您这份《春》的教学设计给我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这与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建议十分吻合。请您谈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话式阅读交流的想法。

周亚萍:解读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对话是一种情境: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等活动环节的总和,那么,在阅读与交流中,对话为学生的“自得”创造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以及最具可能性的契机。

江平:从您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注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周亚萍:这样的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应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对话、探索的欲望。此文为名家名篇,美辞佳句,自然会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教学思路扣住“对话”来展开,学生会觉得新颖,有好奇心,他们肯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如果能有计划地逐步放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步加强,最后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引发学生的表达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不妨名之曰“表达欲”和“审美欲”。它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被某种诱因引发,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即所谓“内驱力”。例如,因为《春》中的一些花红柳绿的字眼儿和它们构成的意境,引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所以,他们在对话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时更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江平:周老师,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自然有师生间的对话。而师生间的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不可小看。您现在理解的师生间的对话,跟新课程实施前的师生间的对话有什么区别呢?

周亚萍:新课程中的师生对话,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应该大度一些,容许学生说错话。教师还应创设民主的教学作风、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以及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的时间。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让每个同学在对话时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是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即使必须表明教师自己意见的时候,也不要以“真理拥有者”自居,要让学生感到你发表的也只是你个人的理解和意见,是平等的对话。还要有勇气让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而不应该像过去的课堂教学那样,在师生间的对话过程中,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教师方才是“主角”。

【案例分析】

把语文阅读教学当作对话的过程来认识、来实施,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而将“对话”引入语文新课标的意义,在新课程的推行与实施中日渐显示。从周亚萍老师这份《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获得并更加关注的信息为──

1、对话的过程是多向的、实践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主要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对话的过程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实践性和多向性。

⑴对话过程的多向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他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学生边阅读边联系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边阅读边把握编者的用意,这是他们与自己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时既要与同座、邻座同学讨论,又要与老师合作交流、互答问题,这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种种自然现象,体味社会生活,这又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对话的多向性在《春》的教学设计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⑵对话过程的实践性。这份设计的多向对话,是学生通过跟读、自读、跳读、速读、选读和朗读,通过感知与想像,通过听读与听讲,通过讨论、回答和口述,通过体味与赏析,通过搜集、交流和仿写等言语实践和心理体验来进行的。对话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主要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心理活动主要为感受、想像和体味等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

2、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互动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新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⑴对话的过程为平等的。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导入到范读、到引导与文本对话,从引领个性阅读到小组讨论、到师生交流对话成果,从导引拓展交流到布置作业,她与学生均处于“平视”状态,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对话之中。这样的做法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

⑵对话的过程是互动的。无论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还是学生与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合作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中互动为倾听与诉说。要是学生没有与文本的直接面对,充分阅读,学生怎么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思维交流与心灵对话,他们怎么与文本、与作者沟通与理解呢?古人在《学记》中提醒我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说需要在合作基础上的互动。这些互动往往使学生、老师在不同程度开拓思维与视野,丰富心灵与情意,积累言语与体验,双方得到沟通与理解,净化与提升,可谓各有所获,相得益彰,古人把它称为“教学相长”。

3、对话的过程是有主体、有引导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充分地发挥。

⑴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强调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个性特点。新课标中就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表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春》这份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对话来展开的。在学生的阅读对话(尤其是阅读对话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想像对话、质疑和解难的多项对话中,在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与同学和老师、与自然和音乐的多重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所习得,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他们或陶醉于江南春景,或感受到青春的健美,或惊叹这篇散文的精美,或流连文中形象鲜明的比喻……他们对春天都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对话过程的主体、建构活动的主体。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对话、个性的阅读和独特的感悟,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识见的素养。

⑵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前面提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在民主的、平等的气氛中,合作的、互动的状态中进行的。教师作为对话者之一,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一位平等中的首席。这位平等中的首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周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例如:从激发阅读兴趣,到创设对话情境,从每次阅读的组织到每次对话的引导,从教师及时的范读到教师适时的评价,从引领学生与课内文本的合作探究到导向与课外作者的广泛对话,可以说,每次对话都在引导着学生阅读文本,体验自己,而老师自始至终为对话过程中的引导者;当然,也是对话过程中民主的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