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天净沙·秋思》简案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文峰中学 任春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