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黄淑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课前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2、教师设问:
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
考考你:1、写出正确的读音:
⑴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⑵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⑴朗读课文。⑵你读懂了什么?
⑶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⑴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①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②这双拖鞋是谁的?
③她自己有没有鞋?
⑵“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⑶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⑷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
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思考: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2、再度思考:
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果怎样?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
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⑴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⑵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⑶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中却说“她曾经多么幸福”?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⑴: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⑵: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痛苦的生活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