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权笃曼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出示画面,配以音乐,让学生练习写话。
【教学设想】
为了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倡导合作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感受,力图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学定教。
2、创设情景氛围,体会乐曲意境:
我准备一上课就直奔文章重点(第9自然段),让学生勾画出《月光曲》内容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四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明月初升”、“月亮升高”、“风起浪涌”。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3、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分别读、配乐读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4、重视想像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我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画面,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像,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查找描写月光的词语或诗句。
二、导入新课
教师:在“明月”这一单元,我们感受到皎洁清冷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月夜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句呢?
学生说说自己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月光的词句。
(如月色如水、月光融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教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学生齐读。
三、回忆第一课时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得知,贝多芬是一个关心穷苦人民的音乐家,他深为兄妹俩的真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小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四、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播放《月光曲》的音乐。
教师:动人的曲调把我们带入了那令人陶醉的月夜,你们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第9自然段,用波浪线线勾画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五、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教师用课件出示9自然段的内容,提问:
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2、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话,读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
明月初升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教师板书:
月亮升高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教师板书:
风起浪涌
4、教师: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发生着变化。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5、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6、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集体听音乐,学生个别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学生先读(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体会感情),全班再读。
教师板书:
柔和徐缓
⑵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自由练读。男女生跟着音乐分别读。
教师板书:
有力快速
⑶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听音乐后提问: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高昂的。“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教师板书:
高昂激越
全班齐读。
7、教师: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8、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不是,是联想。)
谁的联想?
(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9、教师:哪些句子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的联想?
10、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⑵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⑶练习用“仿佛”造句。
六、听音乐练习写话
1、教师:是什么让皮鞋匠和妹妹产生这样的联想?
(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2、教师:是啊,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引起了皮鞋匠兄妹的联想。如果把课文的9自然段去掉,行吗?为什么?
(文章就不那么生动感人。)
3、教师: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4、教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段音乐和两副画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仔细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吧。
5、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6、教师:我发现有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谁能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描述。
7、教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8、学生动笔写话,若有时间可进行交流,没有则当成作业。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七、总结
教师:美妙的音乐引起了皮鞋匠兄妹的无限遐想,激发贝多芬的创作激。传说中的《月光曲》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九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板书设计】
明月初升柔和徐缓
月亮升高有力快速
波涛汹涌高昂激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