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第一小学 张燕青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将相和 >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 是根据著名历史文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的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学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并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节课为了完成前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直扑主题,组织教学

《将相和》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了,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直扑主题,整体感知,激发读书兴趣:

1、读课题,回忆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2、初读课文后,将、相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什么感悟到的?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引到对两位人物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体会,自然导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继续用学习前两个故事的方法,力争把这个故事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然后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一番话后,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有时如何做得?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的知识发挥想象,说的头头是道。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字词句,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第一个故事学完之后,总结了学习的方法,然后请学生按照此方法继续学习第二、三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在读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感悟到的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由读到感悟到想象画面再倒读的过程,也就是由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部分开始,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部分时,又提出按照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并将这一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复述。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

1、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题,就需要学生回到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第三课时中,我问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