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刘纯洁
【教学目标】
1、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2、习作时,尝试运用在阅读中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如设问、反问、比喻、举例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1、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及口语交际课上,认真开展好采访、交流、辩论、讲故事等活动。
2、编写三种题目的写作点拨要点、例文等,打印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窃读记》中的林海音、《我的“长生果”》中的叶文玲,这些作家们童年时读书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苗苗与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受益无穷。这一两周里,我们围绕着“读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节课,就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在笔端记录下你与树之间难以忘怀的故事,记录下你对阅读的不凡见解吧。
1、阅读提示,选择题目:
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根据自己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这节课,请大家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确定好自己的写作范围和题目。
2、小黑板或者幻灯出示:
⑴读书故事或体会。
⑵采访记录。
⑶记一次辩论或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
二、分别指导,构思文章
把三种题目的点拨要点分发给做出不同选择的学生,然后独立阅读,并酝酿自己的写作思路。有疑惑者与老师交流探讨:
1、读书故事或体会:
点拨要点:
⑴记录你和书的故事和体会时,别忘了像林海音那样,把你的心理活动真实、细致地描写出来哟。
⑵“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在富有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你的习作构思和落笔算得上别出心裁吗?
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时,不妨选用一些读书名言,为文章锦上添花。
2、参考题目:
《骗”来的书》、《我落入了书的“陷阱”》、《买书》、《最珍贵的礼物》、《“恨”书》、《书伴我成长》、《我与书邀游》、《都是因为我喜欢这本书》……
例文:
我与书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多读书,读好书在我看来会使人受益匪浅。各式各样的书,营造了一个个知识宝库。“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学问从何而来,除了从长辈那儿,多数还是从书中得到的。
小时候不懂事的我,是一个讨厌书的孩子。整天与玩做朋友,从不看课外书,也写不好日记。我写的作文,老师常说不知在写些什么。妈妈便让我多读书,可是随着作文成绩的提高,我又被书本外的世界给吸引住了,我迷恋上了看电视,课外书我再也没有时间去看了。没多久,我发现写起作文来,大脑就一片空白,“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下我总算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我赶紧拾起书本,重新沉浸在书的世界了,渐渐地,我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了。这时,我会捧起心爱的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常常,我会随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玩耍、一起探险,有时看得太入迷,妈妈喊我,我竟然会惊得跳起来,拍着胸脯喊“哎呦,我怎么会在家里啊?”妈妈常常被我的举动弄得莫名其妙。
我爱看书,尤其喜欢看关于历史的书籍,这不,家中的《中国历史故事》、《外国历史故事》等早已被我翻得卷起了毛边。我还爱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让我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掌握了一些科普知识。是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我希望长大以后,能当一个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我相信,也会有许多许多的孩子,在我书写的世界里翱翔。
我和书的故事
我从小就讨厌书,喜欢玩,每天都央求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可爸爸妈妈觉得书很好,成天“泡”在书房里看书,而且也叫我看书。可我却觉得书是一个“魔鬼”。
直到有一天, 我又去央求爸爸带我出去玩。他不耐烦了,丢给我一本《格林童话》和一本《新华字典》把我锁在自己的房间里,让我查字典看书。我叫也没用,敲门也没用,只好躺在床上,翻开《格林童话》的第一篇故事《青蛙王子》开始看起来。一会儿,我就被这美丽的童话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不断地看着看着,心中又不断地出现了故事的情节。我好象只身在王国的小花园里,好象听见了小公主的哭声,又好象目睹了青蛙变王子的情景。这个美丽的童话激起了我看第二篇故事的好奇心和幻想。猛地,我决定看第二篇故事。就这样,我看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看书。我的爱第一次给了书本和字典。我就这样看着看着、幻想着幻想着……在梦中,我自己成了伟大的作家,只花了两个月就编写了《一敏童话》1~100集。怎么样,我很了不起吧!正在这时,我的美梦突然终止了,是爸爸在抓我的脚底,太痒了!都怪爸爸,把我的美梦搅和了。我又回过头一想,是爸爸把我逼进了书的“世界”,正是书给我知识、给我畅想。
我爱书,更离不开书。至今,我的书橱里已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好几百本。虽然已经很多了,但我要的是更多的书,更多的畅想。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3、采访记录:
点拨要点:
⑴再看一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注意采访记录的格式。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名字可以用全名写出,也可以像下面的例文一样,用“问”来代替采访者的名字。
⑵把谈话的记录写得清楚、明白;叙述的口吻要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
⑶在采访记录中要突出你和被采访者对读书的见解,使人读了能引起思考。
例文:
采访记录
时间:2006年3月4日星期六
地点:家里
采访人物:妈妈
采访记录人:蒋博伦
记录过程:
问:请问您爱读书吗?为什么爱读书?
妈妈:我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读书可以知事明理,使自己成长、进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问:那么请谈一谈您对“开卷有益”这一词的说法。
妈妈:只要是书,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读去学,对人都是有益处的。好的书,用积极的态度的去学习,吸收精华,不好的书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去看它,从反面也能吸取教训,获得知识,这就是我对开卷有益的理解,这说明了只要是知识的东西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去学习它,去理解它,对人都是有用的。
问:那么请问您一般喜欢读些什么书?
妈妈:从分类来讲,我喜欢读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和科学一类的书。
问:读完书后从书中得到了启发吗?这些启发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帮助么?
妈妈:我读完每一本书,都会受到一定的启发。有些启发,直接影响着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能力提高很快。可以说读书是我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请问您有些什么关于读书的故事吗?
妈妈:有。我小时,图书不多,身边的书籍也不多。有一次,我从别人那里借来了叶永列的科普小说《未来世界》,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就读完了,还不觉得过瘾,一直读到了天亮,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类发展进步的设想,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科普启蒙书,对我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问:请问您一般是怎么读书的?能介绍一下读书的方法吗?
妈妈:我接触一本书,首先看它的序,或者先看简介,看完简介以后再看看它的纲目,在阅读前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然后根据时间安排,再去认真地仔细阅读。
问:很多人读书都常常会把一本书读三四遍,请问您一般会么?
妈妈:会的。有争议的书,或者是写得非常好的书,很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在第一遍阅读的基础上,都会更认真地读第二遍,精彩的章节,甚至会读第五遍,第六遍,有时还会做一些简要的读书记录。所以,重要的观点,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我脑海里都能记很久。
问: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问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妈妈:有,上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认识的水平是有限的,有些名著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读一遍就能领会的这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要两遍,三遍,多遍的去阅读,去理解,甚至有些问题,读更多遍仍然无法理解,这是阅读的现实。但是有一点,每多读一遍,多一次思考,就会多理解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不是说读书读一百遍你就会理解,而是说,读书需要重复读,读多了,慢慢地你就领会了。
4、记一次辩论或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
点拨要点:
⑴能把辩论队员的主要观点、引用的名言格言、列举的事实等,比较真实、全面地在作文中写出来。
⑵抓住辩论队员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浓墨描写,并不时穿插描写同学们的反应和表现,再现辩论时的激烈。
⑶表达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时,要摆事实、说道理、多举例,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充分有力,有说服力。
参考题目:
《激烈的辩论赛》、《开卷是否有益──记一次辩论》、《“刀光剑影”论“开卷”》、《开卷一定有益吗》、《小议“开卷有益”》。
例文:
一场辩论赛
今天下午,我们班举行了一场以“开卷是否有益”为话题的激烈的辩论赛。
首先,老师宣布了比赛规则:正、反两方各选1名主辩手与4名副辩手。正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最后以论据有说服力的一方为胜。
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用流利的普通话作了自我介绍后,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赛便拉开了序幕。正方辩手刘肖剑同学首先陈词:“我方认为开卷有益。我们看的书多了,不仅可以知道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能让我们知道各地的风俗人情,这样既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又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刘肖剑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方主辩手翟皎莹同学也毫不示弱地说:“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因为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健康的书刊,小学生一旦看了之后,就会走火入魔,精神恍惚,造成不良的结果。所以,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就这样,双方一来一往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都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各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正方辩手刘肖剑同学说:“既然你方说开卷未必有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这些伟人不都是用书本来救了人民吗?难道这也是开卷未必有益吗?这个问题把我们反方辩手问得哑口无言。我看到主辩手束手无策,就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说:“这些事实不假,但你们想想花季少年陈果、刘思影是怎么死去的?不就因为看了《法轮大法》这种邪教之书,死在了熊熊大火之中了吗?这一点不也证明了开卷未必有益吗?”最终正方被我们“杀”得落花流水。当老师宣布我方胜利时,我们五人都会心地笑了,喜气洋洋地走下讲台。支持我们反方的同学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最后,老师针对这场辩论赛作了总结:“辩论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通过辩论要互相启发、互相认识,从而使我们能更准确地分辨事物的是非。”
这场辩论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还锻炼了我们的胆量,真是受益匪浅!
开卷未必有益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看书有益。”但是,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到兴趣,那“开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还有第二层。
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地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伦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俗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赏析中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参与评价;注意对语言的评价,抓住学生用的准确的语句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评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