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孙小冬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说的是孑L子带着弟子们到泅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的故事。每次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几声叹息。
一叹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小。
课文一开始写道:“春天到了,孑L子听说泅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泅水河边游玩。”这让我羡慕不已。因为孔子不需要向谁请示,也不需要谁的批准就可以带着他的学生们去泅水河边。但现在,我们要想带孩子出去一趟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要打报告,要讨论,要研究,其结果往往还是三个字:不批准!即使批准了,如果有学生旅游出事的报道,也会立刻收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一旦出了事谁也承担不了责任。二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时间,平时要上课自不必说,就是双休日、节假日也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在等着他们,哪有空闲去游山玩水!其实,游历是感受自然、增长经验、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孔子不仅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带弟子们出去游玩,而且还带着他们周游列国。司马迁、李白、陆游更是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我们仍然一年到头把孩子困在教室里,困在书本里。真不知道这样做是在培育他们,还是在戕害他们。
二叹我们离学生越来越远。
在弟子们眼里,孔子是梁柱,是泰山,是哲人。可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刻刻和学生在一起,用心和他们交流。泅水河边他和弟子们观水议水,看弟子采花捕蝶;请弟子谈志向,即使子路显得有点粗鲁,他依然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而听颜回唱歌弹琴,到美妙之处,他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和善多么亲切的一位老师啊!可现在这样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都紧绷着一根“斗争的弦”,不管是“管卡压”还是“哄吓骗”,只要能把学生的“气焰”压下去,只要能把自己的“威信”树起来,用什么方法都不在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老师离学生越来越远,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紧张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中,老师的工作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学生的学习也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其实,教书不过是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老师(语文老师)不过是孩子们的“文章知己”,根本没有必要弄得感情对立,思想对抗。而要想由“对立”转化为“对话”,老师就必须走近学生,不说空话、套话,不说陈词滥调;而说肺腑之言,说自己的心得体会。老师只有用真话,才能换来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对话的“场”。在这个类似“磁场”的“对话场”里,师生心意相通,思维活跃,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这应该是教育教学最理想的境界,是孔子已经达到,而我们还在苦苦追求却不知何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三叹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个口号。但要谈真正的素质教育,最早的素质教育恐怕还要追溯到孔子时代。让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在泅水河畔的“教学活动”:首先,他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上了一堂哲学课;接着拨动琴弦为弟子们伴奏是一堂音乐课;随后弟子们三三两两地散开了,有的垂钓,有的戏水,有的采花,有的捕蝶,这绝对是一节轻松快乐的体育课;最后孑l子请颜回、子路谈志向,这是一节思想品德课。不难看出,在孔子的课程表里,并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他完全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着。
反观时下的教育,却变得越来越功利。在我们一线老师的眼里,它从来就没有像文件上或领导发言那样真正“素质”过。毫不夸张地讲,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进行着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分数也一直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的目标和最根本的动力。因为,如果某个学校考试的分数高了,这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它就可以收到更多的捐助费(包括小学);如果某位老师所教的班考试分数高了,这个老师就是好老师,他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还可以拿到许多奖金。所以,为了分数,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于是,学生就由教育的对象异化为学校、老师获取自己利益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能怎么用就怎么用,怎样好用就怎样用,哪还顾得上什么“素质教育”!
最后有一点需要声明,《孔子游春》并不是苏教版教材编写者的胡言乱语,而是根据《论语》有关章节编写的。了解了这一点更让人难过,因为现在离孔子时代已两千多年了,可我们还是只能望其项背,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写到这里,我又要发出一声叹息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