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郑成功》教学片断与赏析

江苏省赣榆县中英文学校 王金涛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 郑成功 > 《郑成功》教学片断与赏析

一、先入为主凝聚课堂

师:对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大家打开书,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师在巡视中边听个别学生读书边示意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一遍课文,谁有话要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操练海军,他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首先,我要感谢你,因为你是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为大家开了个好头,我还要表扬你,只读了一遍书,你对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已有了较深的印象,看来你读书很用心。

【赏析:先入为主!抓好第一评价,给了学生以宽容和信心,激发内驱力,积极创设和谐激励的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好铺垫。】

二、导而弗牵融入文本

生:课文主要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件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愿意写到黑板上。

生:(一生上台板书: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师:(指向刚才板书的同学)大家看这位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把“收复”两个字写得特别大。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把“收复”写得这么大呢?

生:因为,我觉得他(指郑成功)只有收复台湾,才能建设台湾。

师:也就是说,收复台湾很重要,如果不能收复,就谈不上建设了,对吗?

生:对。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光收复就有用吗?不去建设能行吗?我觉得建设也很重要。

师:你的意思是,建设和收复一样重要,也应该写大些,是吗?

生:对!

师:瞧!这两位较上劲了。一个认为收复重要,一个认为建设和收复一样重要。真好!老师真高兴!你俩都很善于读书,很会动脑子。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我倒有个建议,咱们先别急着讨论“收复”和“建设”哪个重要。因为说话要有根据,谁能把“收复”和“建设”这两个部分读熟了,谁的发言才有权威性。

生:(欲读)

师:读吧!看书中哪些地方是写“收复”?哪些地方是写“建设”的?好好读一读。

生:自由读“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部分内容。(其实等于再读全文。)

【赏析:此处关于“收复”和“建设”孰重孰轻的辩论为时尚早,实际意义并不是太大,陈老师及时作出“抉择”,没有就此话题辩论下去,而将这一生成的话题巧作处理,将学生引领到熟读课文上来。看似“忍痛割爱”,但这恰恰就是陈老师“导”的艺术体现,何时导?怎样导?陈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披文入情彰显本色

师:是啊!他们挖空了心思,用尽了所有卑劣的手段,用尽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把罪恶的磨刀伸向了无辜善良的台湾人民。也许,我们能从一些电影电视里有关的镜头体会到这种残酷的场面。但历史的真实更会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义愤填膺!痛恨不已!请看大屏幕。(师映示补充材料,学生自由阅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气愤吗?

生:气愤!

师:谁有话要说?

生:我觉得荷兰侵略者太惨无人道了!太没有人性了!他们竟对手无寸铁的台湾同胞大肆杀害,而且还整个部落地屠杀。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师:太可恶了!太没有人性了!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块人皮!每一个细胞都浸透了无耻和罪恶!

生:他们这样肆无忌惮,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就像杀死牲畜一样,我真不明白,他们也是人,难道他们这样做,心里真的能好受吗?就不怕会有报应吗?

生:这使我一想起“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坏,荷兰侵略者和日本鬼子一样坏,他们杀人不眨眼,真应该把他们千刀万剐了!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一切侵略者都是丧心病狂的杀人恶魔!就连当年荷兰侵略者的指挥官宋克,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罪恶太过分了!

所以台湾人民……….。

生:恨透了这伙强盗!

师:什么叫“恨透了”?

生:“恨透了”就是非常地仇恨。

生:就是太恨了。

生:就是恨到了极点。

师:对!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恨!恨到不能再恨了!

师:(略停)那么,谁能把这种仇恨读出来?

【细节精致、有序、感人,但真正动人心的还是教师那质朴的情感引领和充满智慧的生命教育,从而使整个课堂群情激愤。】

生: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恨透了…..。

师:嗯!怒火已在胸中燃烧!但还没有烧到极点!谁能读得让大家的怒火都燃烧起来?

生:明朝末年……恨透了……。

(声情并茂,掌声响起。)

师:来!大家一起“燃烧”起来!

生:齐读,群情激昂!

师:假如你就是当时被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台湾同胞,你会对他们怎么说?

生:我会对他们说:“你们这些狗强盗,终有一天,我会让你血债血还的!

师:对!以牙还牙!血债血还!“

生:我会说:“荷兰猪!你们都给我听着!你们这样对待老子!你们不得好死!

师:对!猪狗不如的贼强盗!你们恶有恶报!你们不会有好下场的!

生:我会说:“你们这帮免崽子!就是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也不解俺心头之恨啊!”(众笑,掌声。)

【赏析:“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自得。”“恨透了”就是简单的“非常地仇恨”吗?陈老师从打动人心的辞藻背后,挖掘出了“恨透了”的内涵与真情,并以此为切入点,层层渲情,推波助澜,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那一句句肺腑之言,无不令人动容、让人欣慰。学生由“个体气愤”到“群情激昂”的转变,是情感不断“碰撞、融合、浸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看得见、摸得着、悟得深。相比那种“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等“流行”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加深了对文本“一致之思”的整体感悟,也使得每一位学生的“自得之情”来得自然、淳朴。陈老师通过他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高度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一定不能忽略甚至放弃教师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引导,“同构共生”“彰显本色”才是阅读感悟要达到最高的境界。】

四、历练工具张扬个性

师:这一节重点描写了收复台湾的战斗过程。正是由于郑军官兵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他们才勇往直前,同仇敌忾,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惊恐万状,假如把这一部分拍成电影,把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的景象拍下来,你觉得应该拍怎样的内容?我想请每位同学先做一名编剧,把这一场面写成一个剧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敌人乱作一团的惨象写下来。可以选择这样写:

映示:1以“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作开头,用“有的……有的……..”句式来描写。

2以“敌人狼狈极了”,作开头接着往下写。

3参考词语: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心惊胆战,哭爹喊娘,闻风丧胆,负隅顽抗,屁滚尿流,像……像……像……魂飞魄散,丑恶百出。

生:自由练笔。(师巡视了解。)

师:谁第一个上来读,如哪位编剧得到的掌声最热烈,他就是最佳编剧。

生: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他们就像一窝受了惊吓的老鼠到处乱撞,“哇哇”乱叫。有的手拿土枪,但两眼发直,两腿直打哆嗦,有的东躲西藏,不是做了刀下之鬼,就是跌落大海,一命呜呼,有的干脆跪地求饶,哭爹喊娘,有的见势已去,拔剑自刎,还有的竟尿湿了裤子……。

生: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舰船开了花,他们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糊冲乱撞,不是撞上了子弹,就是碰上了刀尖,不是跌进了大海,就是被长矛钩住了双腿……一个个面如土色,鬼哭狼嚎,狼狈极了!

【赏析:做一名“编剧”,写一本“剧本”。陈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为学生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熟知他的人都知道,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最大指标,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在这里,他用鲜活的课堂教学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立场,致使学生的语言实践不仅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自我。工具的历练与人性的张扬,从陈老师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所谓“语文”的含义——语文是语言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五、立根树魂感召生命

师:是啊,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怎能忘记呢?台湾同胞怎能忘记?每一位中华儿女又怎能忘记?请看大屏幕:(映示几个网页:1、郑成功塑像;2、郑成功陵墓;3、郑成功纪念馆;4、郑成功诗;5、两岸共庆郑成功诞辰了80周年;6、郑成功邮票;7……

(最后映示:郑成功塑像。)

师: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郑成功!你永远长眠在我们的心中!

生:郑成功!你是台湾人民的大救星!

生:郑成功!你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生: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人们都将记住一个永恒的名字——郑成功!

【赏析:“怎能……怎能……又怎能……”引导学生在深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浏览,但网络浏览,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教师在追求的一种相似的和谐的共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感化与生命召唤。立根树魂,在学生用浸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双赢,致使“感悟”始终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地徜徉着。】

【总体感悟】

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师、学生、文本的共振,语言与精神的共振,语文与生活的共振,让陈建先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活力。下面就试着谈谈自己的三点感悟:

一、教师、学生、文本的共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陈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变成了双方相互“敞开”“接纳”和“分享”;变成了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建构关系。正如克林伯格所说的那样“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原性的标识。”立根树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使学生的感悟始终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地徜徉,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二、语言与精神的共振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学生的精神在成长,教师的精神也在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因此面对文本,教师、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就是把自己看作是积极参与者,期待与学生一起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于是便从师生“游”天游峰的感觉入手——游天游峰是“怕”还是“不怕”?以致出现了的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既有选择性又有挑战性。将“问题”巧妙地变成“两种不同的感觉”,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在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进行语言实践上的融合与人文精神的感召。“‘征服’天游峰,‘走近’扫路人”的阅读实践活动就这样,在“两种不同的感觉”中展开。这在陈老师《郑成功》一课教学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师生共同参与文本阅读的“度”非常的高,将语言的感悟、实践与积淀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为一种人文情感内在熏陶与互为感化。

三、语文与生活的共振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阅读活动也不例外。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诠释,我们就能发现阅读活动也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过程,因为阅读活动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往往会产生无数个各不相同的“小涨落”(即由于人的差异性使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程度各不相同),而当涨落影响到一定“临界值”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致使教师、学生都在同时进行着积极的内省和反思、发现和创造、感悟和积淀。而在陈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教师在耗散,学生也在耗散,文本也在耗散,一切的一在耗散,一的一切在耗散,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因此从陈老师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阅读活动“有序——无序——有序”的耗散,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不容忽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的指导就是要促成阅读活动“有序”与“无序”的相得益彰,所以我们无论怎么用教材来教,都不能打破“有序”的生活!用生活去实践阅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让阅读与生活共振,从而达到回归阅读源头的目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