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君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对爱因斯坦的称呼不尽相同,小女孩用“你”,她母亲则用“您”。在刚开始的初读课文中,有同学将小女孩说话中的“你”错读成“您”,因为是初读课文,我没有深究,到教学最后质疑问难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通、不懂的地方。
生(读后说):老师,我发现,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生:就是啊,爱因斯坦比小女孩年龄大多了,该用“您”!
“对是该这样。”学生们坐在座位上议论起来,后来快结成“统一联盟”了。
师:其实老师也同意大家的看法,要不我们给编辑写封信,提提建议?
生(异口同声):好。
师:那现在就写。这可是给编辑写信,一定得好好想想,作者用“你”到底是否有道理,你说的理由,要能打动编辑的心。
一会儿功夫,就有一学生轻轻走到我身边,悄悄对我说:“老师,这建议书我觉得不该写。”
师:怎么啦?
该生:作者用“你”有道理啊,小女孩是爱因斯坦的生活指导老师,老师对学生说话,是不该用“您”的。
虽是小声,大多数同学都听到了,停下了笔。
师:同学们,怎么样,再好好商讨商讨?把小姑娘说的话先划出来,再仔细读读、想想,有了想法小组先交流。
生(读书交流后):用“你”也可以,因为刚开始,小女孩并不认为“连衣服也不会穿的人”是“最伟大的人”,所以用“你”。
生:是的,大家听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小女孩刚开始可能还看不上爱因斯坦呢!要是我小妹妹她也一定会这样说。
生: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当然不知道他的伟大。可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我觉得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忘年交”这个词讲课中说过),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
生: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发明(师:用“创立”较准确)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字里行间找到了依据,我很同意你们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读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领悟到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和童心,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和直率。同学们,这信咱还写不写?
生(齐说):不写了。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答案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值得关注的。
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捕捉“闪光点”,启发“领悟点”,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议论纷纷,细心读书,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讨论和表达结合起来,为自己的表达而说,为自己的需要而写,从而打开了学生与作者交流的另一扇窗子,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拉近了与课文、与作者的距离,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主动、有效的思维之中。
通过这一教学,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自己的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