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闲云
如果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读课文,他首先会被什么吸引?题目?文中的两段对话?还是文末的番说教?
凭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小孩子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对题目不可能理解这么精确,这么到位,但是有必要这么精确吗?朦胧地感觉到了行不行呢?如果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教学到什么时机进行这一步骤呢?
文中的两段对话学生能读懂吗?似乎不成问题。但他们能读好吗?能还原生活的原态吗?有点困惑。对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是就读说读地进行技巧的指导呢?还是始终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对话练习?那么教师如何指导才能有效又有机?
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需要教师讲出来吗?还是通过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自己感受?如果补充资料,那补充些什么资料?在什么时候把它们补充进来?
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切入?我考虑有两个:一是从对话切入,一是从课题切入。从对话切入似乎有点生硬,放弃。
教学思路:杏花导入,对话朗读,读中感悟;补充资料,深入感受。教学过程要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理由:我能读懂的学生应该也能读懂,需要点拨的地方两处:一是竺爷爷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件事与竺爷爷的一段话有什么关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