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从薛老师所上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
一、语言训练不能丢
谈到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更关心共同的问题。这个共同的问题很简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认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种“羞于谈知识,耻于言训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将会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止步不前。当然,语言训练不能搞成题海战术,枯燥乏味,令学生生厌。薛老师的语言训练扎扎实实,形式多样,成效显著。他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了一道填空,既是一个铺垫,又提示了方法。再如,薛老师十分注重读写结合,在学了汤姆钓鱼之后,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样钓鱼的。薛老师这样的语文课一定能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分离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理”。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从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薛老师让学生与他一起表演父子对话,在轻松愉悦之中,使学生既对课文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又将课文主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守规定”深深铭刻在幼小的心灵上。再如,薛老师结课前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也与运用语言紧密结合,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定应该自觉遵守,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薛老师的语文课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最好诠释。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