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 李芳
【设计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认为探究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②我在授教《蒲柳人家》时就设计了以学生“探究性阅读”为主的探究式学习。
《蒲柳人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小说表现的是京东北运河畔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故事。在学生课前所做的预习评价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是喜爱这篇文章的:
A生:小说人物个性鲜明,一丈青大娘的泼辣能干、何大学问的仗义疏财、小何满子的聪慧灵秀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B生:“一丈青”大娘打纤夫一段很有趣。一个老太太看到纤夫们赤身露体,大为光火,用柳条把他们打成落水狗,堂堂男子汉只好向老大娘拼命求饶,谁看了都会觉得可笑。
C生: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很不错,短短几句,便可以勾勒出一个传神的形象来。比如第17段中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就把何大学问高大威武、气度非凡的形象表现出来了。
D生:文章没有华丽的篇章,没有花哨的语言,有的只是如泥土般朴实又饱满的字眼,字里行间,有种田野诗的味道。
但是,当我走进省内大型的书店(浙江省新华书店)想购买刘绍棠先生的相关书籍时,却发现书架上只有一本英汉对照的《刘绍棠小说选》,在随后走访的大大小小的十数家的书店里也只艰难地发现了《刘绍棠全传》,更多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架上没有书,库存为0!书店负责人冷静到告诉我,关于刘先生的书已经多年未重版了。为什么学生喜爱的作品难觅踪影?为什么当代文坛著名乡土作家的作品不再重版?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深思,同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刘绍棠先生的创作及评价、乡土文学及其生存现状、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决定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
【设计过程】
一、探究主题
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
二、探究式学习步骤
1、师生对话,提出困惑:
师:同学们,《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发表于1980年的代表作,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从教材P29的注释①中我们了解到《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节,写到第35小节为止,你们想知道 “这颗救命星”究竟是谁么?
生:想,很想知道。
师:但是,如果大家想去书店找《蒲柳人家》全文的话,恐怕没那么容易啦。
生:为什么?不是很简单的吗?查一下刘绍棠先生的书,不就可以了吗?
师:起先我想的也和大家一样,但是事实告诉我在浙江省内的书店书架上已很少有刘先生的书籍了。
生:为什么?为什么?(一脸疑惑和迷茫)
师:什么书不再版?
生:销量底的没有效益的书(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只有“一本”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正是我想交给大家去探究的问题──“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今天的课只是一个引子,我希望大家组建成探究式学习小组,围绕“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的主题来选择一个子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③阅读刘绍棠先生的作品及相关评价,了解乡土文学及其生存现状,当然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去把握“当下”对刘绍棠先生作品和乡土文学作品的社会关注度。最后请每个小组结合阅读和调查,分析写出探究结果。两周以后,我等着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
2、成立探究小组,制订探究计划:
本班一共有46位同学,在征求同学建议后,成立了5个研究小组。要求一周之内上交探究计划和小组分工。探究子题有:
第一小组:刘绍棠作品评价和社会关注度
第二小组:乡土文学及其社会关注度
第三小组:“乡土文学”为何没落?
第四小组: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
第五小组:呼唤乡土归来
3、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结合此次《蒲柳人家》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以下书籍和文章阅读:
⑴《刘绍棠全传》(郑恩波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6月)
⑵《刘绍棠小说选》(刘绍棠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⑶《大运河与刘绍棠》(作者:张鸿声 田昊然)
4、汇报探究成果:
|
【教学反思】
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说“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④。探究式学习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的改革趋势。此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正是遵从“面向未来社会”⑤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综合能力。
从整个探究式学习的步骤看来,此项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的热情,他们不光能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籍和相关文章,而且能进入图书馆、网络等寻找研究“子题”所需的大量资料,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发现“独立”的观点,加以整理归类。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勇敢实践:寻找资料、设计调查表、上街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成果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任务在于:使他们(学生)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味的劳动。”⑥正是在课前发现了“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的问题,才有此“探究式学习设计”,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和征服的愿望。而“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⑦相信,这次探究之旅会成为学生探索的新中国,相信我和学生还将在这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⑧的课程中收获更多。
────────
【参考书目】
①《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任长松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9页
②③⑤《“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62页
④《教育的国际视野》上官子木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⑥⑦《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习法》选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37、239页
⑧《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