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谈生命》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 陈启艳 周远喜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谈生命 > 《谈生命》教学案例

【教学依据】

《谈生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深刻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老作家把词语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春水”“小树”,将“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创造出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议论交融,把读者引入联想和想像的艺术境界,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到底是什么。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却不寻常地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行文层次明了。文章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揭示话题。

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并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午”,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画龙点睛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全文兼具感性化和理论化的特点,作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悟,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在新鲜的感觉中寻求哲理,以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辩证法: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对待生命的认识也是辩证的:“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方面认识到人的生命和宇宙相比是卑微、渺小的,一方面又认识到社会宇宙是由一滴一叶的小生命和小个体合成的。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在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全篇洋溢着一派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联想、想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由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话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层次,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展开联想和想像,揣摩品味哲理性很强的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本课采用“朗读──整体感知全文;精读──把握作者思路;品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解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4、听、说、读、写相结合。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用鲜活的形象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构思(安排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探究的兴趣。

2、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精读课文,探究文中两个隐喻展开联想和想像。分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

4、结合全文,讨论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交流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

6、品读关键词语,领悟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总结全文,领会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

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联系生活,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

生1: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生2:我会感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博大精深。

生3:我会感到生命的弱小和卑微。

生4:我会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相比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师: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茵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在听读中感受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生1: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师:老作家在文章中把“生命”这个词语概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2:作者用两个比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生3: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采用拟人手法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生4:作者用“一江春水”的行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阐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师: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创造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现象和规律。

三、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有助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1:我认为作者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领起全文,为后文的两个比喻作下铺垫,是思路的中国。

生2:文中“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描写了生命的生命状态和过程,应该独立成段。

生3:最后一句话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后,阐明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对全文起着总结作用。

生4:文中两个比喻,—个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个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态,段落特点和作用一致。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过程的呢?

四、精读重点段落,领会全文主旨

结合语言文字品读,从形象的描述中感受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全文的主旨,从中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师:默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1:有变化。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所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应起伏变化。

生2: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生3:还有,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得轻松、活泼。

生4: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生5:朗读时,感情激越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语调要深沉。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生6:“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生7:“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生8:“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师: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态度怎样?

生9: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平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生10: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生11: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师:“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

生12:生命在于运动。

生13: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14: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15:生命是由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16: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任何力量无法阻挡它,压制它。

师:大家分析得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交流。

师:“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

生17: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生18:“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

生19:这段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和上文是一致的。“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

生20:文中“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也是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生21:这一段也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五、拓展延伸、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讲练结合,让学生畅谈他们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奠定了把握作品感情和内涵的基础。)

生1: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

生2: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3: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4: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5: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六、品读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师: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本课让学生接触文本的设计富有层次,从朗读时的粗略感知到精读、摘句跳读,教师有策略地指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领悟深邃的思想。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有一定扩展性,能体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以情感体验和感悟为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生1:“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辩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生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抱着感激的态度。

生3:“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说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苦痛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财富。

生4:结尾“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形象生动,“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句子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精警语句。那么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5: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6: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生7: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生8: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师: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七、总结全文

师: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辅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内涵,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八、课外延伸,布置课外探讨题

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生命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反思】

1、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哲理散文,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探讨对生命的理解,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