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下册 > 曹刿论战 >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御河中学黄文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需要求异,它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求索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至于僵化。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事物如此,思考问题也应如此。如教学的《曹刿论战》,一般总是通过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来进行对比,但鲁庄公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呢?让学生去寻求另外的答案。又如作文教学中,尤其需要发散思维。话题作文《考试》,它可以是各种书面考试,但更是人生考验。不同角度的思考,会有不同和答案,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山东省铝业公司第二中学张成花】

〖浅谈语文课中的分组教学〗

二、让分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和精神是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般来说,单一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复杂任务的,因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合作精神。

具体说到语文知识上,它的分支众多而且理论空间大,学好一个知识点,经过与多人的共同参与探讨,会无形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合作精神尤为重要。联合国文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特别强调:未来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教育的使命是教会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学习中增长能力,提高智慧。故此,在一定背景下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相互辅导,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思维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互助、信任,就会促进共同进步。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中,我问:曹刿说“肉食者鄙”,那“鄙”在文中重要在谁身上体现出来了?各小组的讨论十分热烈,很快就有学生指出,是鲁庄公。接着我又问:那鲁庄公的“鄙”在文中又体现在什么呢?其中,有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很积极的回答说:“打赢了齐国却还不知道原因。”“仅仅是体现在‘胜而不知'吗”?他就回答不上来了,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同组的其他同学,一个学习成绩稍好的同学,小声告诉他:“看第二自然段战斗的过程”。他经过十几秒钟看书思考后回答:“打仗的时候鲁莽,不知道把握出击和追击的战机。”而后在同组员的帮助下还回答了“把战争的胜负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的概括。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是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的。

【广东省深圳市上步中学李依仁】

〖多媒体网络教学进驻语文学习课堂的思考〗

3、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缩短时空距离,相隔两千年的事如在眼前,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既有兴趣又有利于理解。例如:教古文《曹刿论战》同样采用ICA,用10分钟放录相,,有长勺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看完了四场战争极为精彩的画面、镜头后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思: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明明敌方阵容强大,却被我方打得落荒而逃,取胜的法宝是什么呢?我为了启发同学们想出答案,又重放长勺之战的最精彩的镜头,士兵们个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画面,配上振耳欲聋的鼓声,这样就能顺利的让同学们悟出曹刿的战略战术方针(思想):政治上取信于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军事上后发制人,一鼓作气。理解了核心问题后,我为了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我又用幻灯片打出整版整版的与课文有关的短语,学生很勤奋的学呢!

【上海市岭南中学朱寿红】

〖让学生动起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

四是适扩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苏轼曾经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事物、分析事物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相同的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朝一个方向研究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广泛而深入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习《曹刿论战》时,我们除了研究曹刿形象之外,还分析了鲁庄公的形象,同学们通过多角度探究后发现庄公也很了不起,他能采纳曹刿的建议,是多么得“英明”!这种多方面开拓思维的方式,改变了单一的思维路子,使学生会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

【广东省广州市第三中学黄慧青】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创新精神〗

如在作文教学中,有的同学写作缺乏新意,描写人物往往是“圆圆的脸”之类;描写月亮往往是“像玉盘”“像梳子”等。这是人们惯常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中的惯常定势,让学生作文产出新意。如在学完《曹刿论战》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学这篇课文时从老师分析中得出的常见观点是:曹刿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课文处处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反衬曹刿的“有能”“远见”。许多同学都会从赞扬这个角度去写。这时老师可以从中点拨:我们可以对人们公认的看法敢于怀疑,但一定要有根据。在作文的构思时可以多变换角度去思考,提出新的见解,确立新的视角。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批评自不量力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就不能提倡这种敢于自我表现,弄斧到班门的精神吗?老师的引导,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有学生写出了《鲁庄公不昏》的读后感。他认为曹刿的“有能”“远见”能得以充分发挥是离不开鲁庄公的“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的,而面对强齐的入侵,鲁庄公不是屈从求和,而是积极备战,准备迎战。老师马上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有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创新精神。其实,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

【江苏省丹阳市导士中学芮文华】

〖新课程标准下该如何营造“激情课堂”〗

二、教法上的创新,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常规上法语文课并不感兴趣。不管是如何崭新的课堂模式,当它由新颖渐到熟悉,学生也会失去兴趣。面对这问题,教师得在教法上下工夫了。笔者在执教《曹刿论战》时,改变了以前“老师分析,学生记忆,最终得出曹刿远谋──庄公鄙的结论”这一机械模式,给学生一个飞翔的空间。当我问学生曹刿除了军事才能以外,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经过一番充分的讨论后,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一份惊喜:

“曹刿是一个很理智的人。表现在他追击敌人时,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再做决定,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曹刿能毛遂自荐,是个懂得表现的千里马,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曹刿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热心帮助他人的人……”

一个个精彩而有见地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分析庄公这一形象时,一个平素被称为“小博士”的学生站起来抢着说:“老师,我认为庄公不鄙,他很开明。”这一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不过,这也许是学生认识的新中国,于是,我便把这个答案抛给学生来分析。几分钟的讨论后,我被学生震撼了,他们列举了条条庄公不鄙的理由:“战前肯接见平民──战中肯听曹刿的意见──战后虚心请教取胜的原因……”且不说课堂气氛有多活跃,也不必评论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有多深入,单是这涌动的思维浪花就足以让人惊叹。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语文课堂早应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就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语文课堂激情不断,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上海市松江区第七中学荆颂】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见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时提出新的观点

新观点标志着思维与语言的活动已不是片断的局部的了,而是连续的综合的信息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飞跃。

我在教《曹刿论战》,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时,将“曹刿”、“人”、“庄公”、“肉食者”分列于黑板上,要求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他们相互间的比较。有的同学从乡人与曹刿比较出曹刿的爱国精神,有的则从肉食者与曹刿比较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一位同学则有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庄公不同于一般的肉食者,虽然他有其“鄙”的一面,但他能亲临前线,又能识人识才,任人唯贤,用人不疑,将指挥权交给曹刿,这些都体现了他是一位明君,是一名好领导。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所有学生频频点头,这样不“人云亦云”,能另辟蹊径的新观点,正体现了这位同学良好创见能力,这样“不唯书”的新发现,不正是创见能力的体现吗?为此,我特别提议全班为这一创见性观点鼓掌。这样一来,班上学生想出新点子的欲望更强了,想要表达自已想法的人更多了,这样紧张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活动自然会有力促进学生创见能力的培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