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巩店镇巩店中学 夏飞
在封建社会,一个臣子想要劝谏至高无上的“圣明国君”革除弊政,除害兴利,谈何容易,有时甚至惹祸上身。韩愈这位文学泰斗、一代名相,就是因为在谏迎“佛骨舍利”事情上的“一封朝奏”,使他在衰朽之年遭受“夕贬潮州”的无情待遇,不仅“欲为圣明除弊事”的良好愿望化为泡影,而且连自己的朽骨将存何处也不得而知。
而邹忌,这位战国时代齐国的丞相,却有一次成功的经历。他不仅让齐威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而且还让齐威王主动公开地号令全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拘一格地广开言路,真可谓是“虚怀若谷”了!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见了,也怕自愧不如了!
一样的丞相之于国君,一样的良苦用心之于国家;不一样的劝谏效果,不一样的个人命运和遭遇。难道就是因为韩愈不走运,碰到了专横昏庸的唐宪宗,而邹忌幸运地遇上了从谏如流的齐威王吗?非也!事实上,唐宪宗与齐威王,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这就不得不为邹忌精妙的说理艺术所折服了。
首先,邹忌说理时采用了避实就虚的策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可以看到,齐威王纳谏令初下之时,朝廷上下是一番“群臣讲谏,门庭若市”的景象。由此可见,当时齐国的政治根本算不上清明,很多弊政显而易见,有目共睹,只不过谁也不敢贸然开口提出罢了!设想,假如此时,丞相邹忌将种种弊政罗列出来,给齐威王上一个万言书,结果会怎样?可以想象,邹忌的一番慷慨陈词,痛则痛矣,快则快哉,真可谓是壮怀激烈,但收效未必就佳,弄不好连小命也难保!好个邹忌,真不愧是策士中的高手,只字未提齐国当前的弊政,而是大谈该天早上自己经历的一桩闺房秘事──
我自觉良好,于是意欲与城北徐公──齐国第一美男子比美,然而又不太自信,于是叫来自家的妻、妾、客,一一询问,妻、妾、客是异口同声赞美我,抬举我,差一点让我飘飘然起来!不料,当城北徐公真站到我面前时,我却自愧……
这样的一桩闺阁秘史,亲切而有趣,足可令满朝文武及齐威王开怀一笑,而就在这开怀一笑中,齐威王已经不知不觉而又无可抗拒地落人了一个逻辑的陷阱。
其次,邹忌说理时采用的是举重若轻手法。国有弊政是重,一个男子美不美为轻;国君受蒙蔽不明是重,比美时受奉承而自以为是为轻。邹忌十分巧妙地将这重与轻的差别抹去,在笑谈当中,在戏谑当中,在闺房秘史营造的轻松的氛围当中,切入了正题。以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联想到齐威王在宫中的地位;以自己初时的飘飘然,联想到齐威王在国家政治上的“自信”。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而且十分有力地阐明了齐威王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邹忌说理时设置了温柔的逻辑陷阱。邹忌将自己受蒙蔽归于“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求于臣”,这样,对于受蒙蔽的人──邹忌自己,不仅丝毫无损面子,反而还是一种光荣,是强者的表现。同样,齐威王的受蒙蔽,也就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样,齐威王受蒙蔽,也就成了他王者权威的一个自然明证,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一份荣耀!好大喜功的齐威王面对邹忌设置的“温柔陷阱”浑然不觉,怎能不龙颜大悦,于是乎当着满朝文武痛痛快快地答应:“善。”
邹忌的逻辑陷阱是:
因为“臣之妻私臣,妾畏臣,客欲有求于臣,所以臣在比美中受蒙蔽”。从而推出“因此受人私,受人畏,受人求则必然遭受蒙蔽”的结论。(2)进而对比“今齐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这里是两个连续的三段论逻辑推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第一个逻辑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然后再拿这个不可靠的结论做大前提进行第二个逻辑推理,得出最终结论,看似无懈可击,实则不可靠。但被邹忌的温柔陷阱冲昏了头脑的齐威王又怎能觉察得到?就算事后清醒明白过来,那也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儿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