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1、疏通文意: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难句的数量不多,只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进语法概念。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教师应慎重选择,但只宜将选择的结果告诉学生,不必说明理由。
虚词只宜略讲。重点是讲副词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2、课堂讨论: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
讨论可分两个步骤:先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可以向学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讨论的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愚公的形象。后可以就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展开讨论。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些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样结尾”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