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胸怀博大、乐观豁达、意志刚强、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对雪情有独钟。冰峰雪岭之宏伟气魄,皑皑白雪之荡污涤浊,茫茫雪原之朴实无华常在他的诗词中亮相。他的《沁园春·雪》堪称是咏雪的千古绝唱。
1936年秋,红军主力部队战胜千难万险,长驱两万五千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南北转战的毛泽东,伫立在高高的宝塔山上,近观漫卷西风的红旗,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黄土高原,豪情在胸中涌动,诗句自笔端流出,写就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
从以往的写雪的词来看,多以小景、小家、小院为描写对象。由于受描写对象的局限,多为小家碧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最雄伟的冰峰雪岭,但以此来描写和欣赏这些雄伟壮丽的雪山的,唯有毛泽东。以往的诗人们缺乏毛泽东那样的万里长征,翻越雪山巨川的实践。万里长征中以自己的脚步丈量冰峰雪岭的实践,使毛泽东诗词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将长江以北半个多中国的壮丽山河展现在读者面前。“望长城内外,惟于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借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黄河立意,大气包举,景象雄伟。长城内外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滔滔黄河于冰峰雪盖之中失去了滚滚流动的水势。笔锋一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千里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像银白的蛇在舞动。黄土高原上,白雪覆盖的丘陵,像白蜡色的象群在奔跑,这种动静对比的描写,更显出北国原野的壮观。
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观动人心魄;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祖国的大好河山“千里冰封”。人民在受难,尤其是北方人民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诗人没有停留在对“冰封”悲惨的控诉上,而是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色彩瑰丽,意境雄浑而又满怀豪情地告诉人们:抗战胜利后再看吧,祖国的山河将更加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的下半阙,诗人回首数千年的历史风云,列举出五位有代表性的皇帝和他们的局限;秦皇汉武少文采,唐宗宋祖缺“风骚”,成吉思汗功在军事。“俱往矣”三个字字字千钧,如交响乐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回首锦绣江山的命运和历史,痛惜这么美好的江山,几千年来却少有真正爱它的伟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为它折腰的“英雄”人物,对此壮丽河山,表现的是他们个人占有的欲望。他们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与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共产党人相比,却显出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远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历史长河中的巨浪淘去了多少“英雄”人物。但看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在战斗中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才是今日之“骄子”、今日之“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空前的杰作,是对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新。他一生和中国革命血肉相连,他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感悟和流露出来的诗意,不仅是他个人内心的超迈的感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意志的体现。
毛泽东在革命的艰难时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古诗词的形式,写出中国革命的远景,展望光明的前途,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毛泽东曾说过,他的诗词,大多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这恰恰是文艺创作的本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马背”,实际上是充满艰险的征途,血与火的战场。投身革命几十年,尽管常常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驰骋,但毛泽东是那样闲适,那样镇定,那样乐观,“胜似闲庭信步”。在他看来,凶恶的敌人,暂时性的困难,大自然的疾风暴雨,江河湖海中的险滩恶浪,统统不在话下。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是因为他“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在“火热的斗争中”生活,在“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生活,进行不断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情不自禁地“哼”出了诗词来。这样的诗词,自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的诗词经过反复锤炼,气魄雄浑,豪迈绝伦。人人爱读,处处传诵,也给今天的诗歌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